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文/小锐)
中国外交最艰难的时刻是如何突围的?
面对猜疑与刁难,他们如何化险为夷、化危为机?
发生了什么?这名中国外交官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在这句话“刷屏”数日之际,小锐想为大家推荐一组分量极重的专题:《参考消息》庆祝改革开放40年融媒报道“外交官忆开放往事”。
《参考消息》报纸版面
这是小锐隔壁楼的同事颖姐、剑哥带领专题室同事们共同完成的。20多位受访大使的外交生涯贯穿了改革开放40年。
他们见证了这段向上走的道路如何坎坷崎岖,更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苦难的历程既有忍辱负重,更有砥砺前行。
在邓小平面前背诵古文
·孙玉玺(前驻阿富汗大使)
1982年,巴基斯坦时任总统齐亚·哈克到访中国。为了向哈克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能成功的原因,邓小平引用了《孟子·公孙丑下》篇第一章。当时邓小平环顾四周,问谁能将这篇文章背诵出来。全场就我举了手,背诵了全文。
邓小平向哈克解释,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指的就是群众基础。今天我们坚信改革开放这条路,是因为有民众的支持。老百姓有了好生活,什么力量都不可能让他们回头。哈克听了频频点头。
1982年10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新华社资料图)
与苏联“政治辅导员”争吵
·吴虹滨(中国改革开放后派往苏联的第二批公派生;前驻塔吉克斯坦大使)
一天,我在学校的走廊里遇见了系政治辅导员。他叫住我,开始提一些问题。这位辅导员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却妄加批评,宣称什么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云云。
我和他由争论转为争吵,旁边渐渐围了一些老师。大家纷纷指责这个辅导员无端挑衅,还有人说,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我的导师说,中国改革好不好我不知道,你这位历来正确的好党员倒是说说,为什么我们老不提工资,为什么市场上东西越来越少?见人越来越多,政治辅导员慌了,挤出人群溜之大吉。
1984年,吴虹滨(左四)留学苏联白俄罗斯大学时与同学合影。(资料图片)
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刚刚过去,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再次受到关注,除了凭借《拉贝日记》而让人们熟知的约翰·拉贝,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英雄,他帮拉贝同占领南京的日军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