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贸易战阴霾下美商依旧争相来华,事情正在起变化?

2018-10-19 08:00:48  参考消息    参与评论()人

参考消息网10月19日报道 中国最大的贸易洽谈会广交会15日开幕。这是7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的首次广交会。现场有外媒发现,除了一如既往的人山人海,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美国买家存在感依然很强。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出席本届广交会的全球采购商约有20万家,其中美国客商大概占比15%,按地域划分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一般认为,由于7月以来中美互征关税,美国采购商参加的人数和签约金额都有可能下降。尽管大会仍在进行,目前尚无法统计这方面数据,但美国客商在广交会上的存在比例显然已经能够透露出某种信号。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原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表示,尽管面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压力,美商在广交会客商中的比例仍然较高,这是因为一方面美国市场本身较大,美商历来在广交会上占比就较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当前需求较为旺盛,即使存在关税压力,美国企业一些必须要订的货仍然得订,不然企业就可能在市场中面临被动,另外也有一些商人长期依赖中国进口货源,需要继续从中国订货。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举办至今已有61年,历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备受瞩目,眼下这场秋季大展尤为吸引眼球,看点就在于贸易摩擦之下,中美企业将如何依据现实做出更利于自身生存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创办广交会的重要目的就是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霍建国说,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中美企业各自都将承受一定的价格上升。因为加税必然引起价格上升,但它会体现为由买卖双方来共同承担,此外还有一部分价格因素也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在当前美国市场需求状况下,货物该进还得进,该出也还得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特朗普想靠加征关税来缓解贸易逆差是南辕北辙,不会有效果。

数十年来,广交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见证者。今天,更多的盛会和开放举措也在陆续登场。本届广交会将于11月4日闭幕,紧接着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而10月16日刚刚公布的海南自贸区总体方案显然又为外界密切关注中国是否会坚定开放提供了佐证。

霍建国表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的举措,一方面证明中国会在有条件时积极扩大进口,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而且是说到做到;另一方面它也服务于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对外、对内都是一个积极信号。

成立海南自贸区则是中国的一项开放举措,会进一步推动海南高水平对外开放,其影响也将不仅限于海南一地。霍建国说:“海南自贸区的参照对象是上海,也就是说上海现有的自贸区政策在海南都可以落地。这样一来,上海、海南再加上其他自贸区的开放举措就会形成一种拉动作用,刺激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推进,对扩大引进外资、稳定经济也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接连举办的大型贸易洽谈以及海南自贸区的推进都可以说是中国坚持自由贸易承诺、继续扩大开放的实际行动。外部保护主义之风劲吹之际,维护自由贸易终究还是行胜于言。

据外媒称,中国大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团已经做好了在进博会达成交易的准备,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全球许多重要企业也将参会。欧洲最大的猪肉出口商丹麦皇冠集团副总裁瑟伦·廷戈德说:“(中国)政府将发出‘我们将如何增加进口’的信号,我们当然要去那儿听这个信号。”

尽管这些洽谈会的具体成交情况最终还是由需求多寡来决定,但鉴于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导致全球商品流动受阻,原有的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日前就有加拿大媒体注意到,加拿大农民和渔民正在向中国输送大量新的羊毛、龙虾和菜籽油,使得加拿大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出口激增。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今年4月到8月的短短4个月间,加拿大对华商品出口额增长了23%。

霍建国强调,中国现在采取扩大进口、扩大开放的行动体现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并不是对美国的某种回应。现实中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反应会证明美国当前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解决问题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提速,将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也将增强中国抵制美国贸易单边主义的能力。

显然,不管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发展,中国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步伐未曾停歇,着眼点也一直都在于做好自己,并为全球伙伴带来实惠。(完)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