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官方详解中国空间站进展: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进了“空间站时代”
【环球时报记者 刘扬 邓孝慈】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在轨飞行两年,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的背景下,由中国官方相关机构组织的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26日在京召开。多位权威专家与官员全面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工程的最新进展以及天宫二号的应用成果将如何“反哺”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时代来了
随着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进了“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核心舱发射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安排了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发射等7次飞行任务。
林西强称,目前,空间站任务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完成,空间站核心舱初样阶段研制接近尾声,计划年底前完成转正样阶段评审工作;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正在进行初样阶段结构热控舱总装工作。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载荷正在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实验舱I和实验舱II载荷正在开展方案阶段研制,第一批舱内、外载荷项目已完成立项。航天员系统乘员产品、舱外航天服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地面试验正按计划进行,组织实施了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拨初选阶段有关工作。
组建空间站的大运力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展也是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他介绍称,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已明确了搭载载荷,下发了技术要求,首飞计划原定于2019年上半年实施,但由于受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影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将有所推迟,具体实施时间有待与相关部门协调后明确。
天宫二号明年受控离轨
林西强表示,天宫二号目前正运行在平均轨道高度约400公里的近圆轨道,目前状态稳定、各项功能正常,将于2019年7月后受控离轨。后续还将开展压气机寿命试验和空间科学应用试验。
据他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即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建造神舟飞船是为建设空间站提供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同样,建造空间站是为了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提供平台。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规划了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后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为实现“建站为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同时,我们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空间应用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支持空间应用的能力比前期有了大幅的跃升,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上面搭载的14项约600公斤重的应用载荷,在规模和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
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做准备
未来空间站上,航天员将长时间驻留,那中国在航天员系统做了哪些准备呢?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通过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在轨实验研究全面获取了航天特因环境下人的健康、行为能力和人因工程技术相关数据,为长期飞行健康评估、失重防护和健康保障措施研制、飞行器舱内噪声和热环境等的控制策略优化、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提供了宝贵的飞行数据支持,验证了长期飞行相关重要保障技术,实现了从短期向长期飞行的有效过渡。
对于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范围扩大的原因,黄伟芬对记者表示,在空间站任务中,新增了最多达5个舱段组成的空间站和货运飞船的监控、管理、控制任务,需要航天员管理、维护和操作的设备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必须从具有航天航空技术相关专业基础的科技人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以应对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在航天器、出舱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提出的极高要求。另一方面,空间站任务中,尤其是空间站运营期,航天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以及有效载荷操作,学科专业众多,跨度极大,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所需专业的科研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以满足空间站任务的新要求。
据黄伟芬介绍,我国还在轨开展了脑机交互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验研究。瞄向脑机交互前沿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在轨探索性研究,获取了空间飞行中航天员的脑机交互生理特征变化情况,并初步验证了意念控制在航天任务中可行性,脑机交互技术的在轨适用性,为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经济日报维也纳讯(记者 黄海顺)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日前正式开启。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举办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共邀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