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典籍方面,日本保存的很多古籍,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
部分原因是:随着考古进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有些在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已有诸多缺失或演变。
比如,据说孔子选编的《尚书》多达百篇,但至汉初即仅剩下20多篇,后又陆续失传,个别篇目仅知篇名,但不知内容。近年来,清华大学在对其所藏战国竹简(即“清华竹简”)的研究,发现了多篇失传千年的《尚书》文章。而这一研究也证明了此前学界猜想:目前流传的《尚书》版本,应是后人伪作。
又如,在著名的海昏侯墓中,考古学者找到了失传了《齐论语》。《论语》在先秦时期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人们目前看到的《论语》,可以认为是《鲁论语》的某种延续。《齐论语》比目前版本多出了两篇重要内容——《知道篇》和《问王篇》。
而在日本,留存着大量“原版”中国古代典籍,仅仅是对比“原版”与“今版”的区别,就能够让我们找回许多中华文化史中失落的链条。
此次大批中国典籍回归的契机,是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作为相关纪念活动,日本前首相、永青文库理事长细川护熙于6月26日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了其收藏的约4千册中国书籍“汉籍”,这也是两国建交以来日方人士对华无偿捐赠古代典籍规模最大的一次。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介绍,此批36部4175册汉籍涵盖经、史、子、集、丛五大部类,包括经部14部、史部9部、子部4部、集部5部、丛部4部,品类齐全,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中日典籍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轨迹脉络。
▲细川护熙参观此次捐赠文献展览
细川家族崛起于14世纪,其政治影响数百年来几乎未断。1950年,其第16代家主细川护立创建永青文库,管理十几代人收藏的各类艺术品和典籍。正因为这一渊源,永青文库中有一批外界难得寻觅的中国古代文化珍品,而且因其流传有序,能够确定为“真品”。
例如,在此次捐赠文献中,有一套《群书治要五十卷》,该书由唐朝名臣魏征等人所撰,但至唐末即已亡佚,国内失传千年。但日本当年曾由遣唐使带回此书,故在其国内得以流传至今。此次日方捐赠的是其天明七年(1787)刻本,共25册。
▲《群书治要五十卷》天明七年刻本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 王钊)今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国际组织“地球日网络”为今年选定的主题是“保护我们的物种”。一提到保护物种,许多中国人可能会想到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珍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