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到南海“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绿洲”(组图)

2018-05-22 01:27:4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汪品先院士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研究“海马冷泉”(5月19日摄)。灯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蓝静寂、海雪飞扬。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气泡,不停地从海底汩汩冒出来。气泡周边,满眼的贻贝、蛤类和蚌类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尔文虾、白色的铠甲虾、一簇簇管状蠕虫,一片片小蛇尾等随处可见。这片奇异的海底世界,是位于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马冷泉”。连日来,正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参加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的多位科学家,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探访了这片海底的“生命绿洲”。其中包括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专家组组长、82岁高龄的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汪品先院士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研究“海马冷泉”(5月19日摄)。灯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蓝静寂、海雪飞扬。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气泡,不停地从海底汩汩冒出来。气泡周边,满眼的贻贝、蛤类和蚌类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尔文虾、白色的铠甲虾、一簇簇管状蠕虫,一片片小蛇尾等随处可见。这片奇异的海底世界,是位于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马冷泉”。连日来,正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参加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的多位科学家,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探访了这片海底的“生命绿洲”。其中包括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专家组组长、82岁高龄的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拍摄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拍摄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进行科学采样的情景(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进行科学采样的情景(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进行科学采样的情景(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进行科学采样的情景(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海葵样品(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海葵样品(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附近采集的深海水虱样品(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附近采集的深海水虱样品(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蛤类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蛤类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石蟹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石蟹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贻贝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贻贝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铠甲虾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采集的铠甲虾样品(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