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詹娘舍哨所的公路。罗凯 摄
走向云端:他和哨所都姓“詹”
■李国强陈锦阳
人总是在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才能真正长大。
虽然全家四代从军,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但对于西藏军区詹娘舍哨所哨长詹华来说,坚守哨所的经历,真正让他懂得了“使命职责”这沉甸甸的字眼儿。
2006年,带着父亲临终遗愿,詹华入伍来到西藏军区某边防团。
新训结束,詹华被分配到卫生队。一天深夜,睡梦中的他,在一阵呼喊声中惊醒:“雪崩了!山上战友有危险!”
5月初,哨所开山,詹华带领刚上哨的新战士翻越雪山运送物资。
黑夜里,詹华和战友们紧急奔赴海拔4655米的詹娘舍哨所。
迎着风雪,他们艰难跋涉。等赶到詹娘舍哨所,大家才得知:战士于辉在哨所附近铲雪时不慎坠崖,班长靖磊磊、副班长梁波立即带领4名战士下山营救,返回路上,被突然袭来的雪崩打下深渊,下落不明。
天已大亮,大家顾不上休息,立即展开救援。很快,他们成功营救了梁波和3名战士,但对靖磊磊、于辉和卫生员王鑫的搜寻,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
第四天清早,参与搜寻的军犬在一个雪窝边转圈。大家赶忙刨开积雪,发现3个已冻僵的“冰雕”——靖磊磊、于辉和王鑫的身体紧紧抱在一起……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入伍仅92天的詹华,至今历历在目。
詹华上哨。
后来,詹华参与了伤员救治任务。透过副班长梁波的讲述,他了解到更多感人的细节——
当战友们找到于辉时,他已经昏迷不醒。生死关头,靖磊磊命令其他人迅速离开险境,去营部报信求援,自己留下来,救护严重受伤的于辉。
“班长,我懂点救护,让我留下来!”在王鑫一再坚持下,靖磊磊交代梁波带其他3名战士先撤回。
他们流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走了。爬上一个山头,梁波回头望去,只见靖班长一直朝他们招手。
没想到,那一眼竟是生死诀别。
战友情深,靖磊磊和王鑫为了救护受伤战友,将一腔热血抛洒在詹娘舍的雪域之巅;雪山无情,3个如格桑花一样绽放的年轻生命,凋谢在冰雪深处。
说起这事,詹华一次次强忍泪水。
詹华上哨。
从那时起,詹华深深懂得:不怕牺牲是边防军人的职责使命,坚守战位是对战友英魂的最好祭奠。
当年9月初,哨所即将换防,山上有4名官兵调回连队休整。“让我上哨吧!”詹华主动提出申请:我要替战友继续站哨守防!
几天后,詹华登上了开往哨所的汽车。汽车在8公里外的则里拉哨所停下,詹华和战友们沿着一条在悬崖间开凿的“小路”步行,再攀上一段钢索架起的索道,哨楼出现在眼前……
因海拔高,云遮雾绕,詹娘舍哨所又称“云端哨所”,每年封山期长达几个月。
上哨之初,詹华曾有疑虑:要生活在一个四周接近垂直的峭壁山顶,数月见不到新面孔、活动空间有限、没有网络的环境里,自己能坚持么?
驻守哨所,詹华每天站岗放哨、巡逻执勤、抵近观察,12年青春时光一晃而过。如今,高原风雪依旧,而他成了“云端哨所”这个家的主人。
一次,一位事业已小有成就的中学同窗与詹华通话。当对方了解了他每天的工作生活时,不禁直言:那么小、那么苦的地方,守着它有意义么?詹华只回答了几个字:你可能不懂。
深夜,詹华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哨卡,我的战位。新时代边防军人追求崇高、志存高远,詹娘舍很小,但它却是构成祖国母亲身体的‘细胞’;守哨虽苦,但我们以哨为家、卫国戍边,我们苦得充实、苦得荣光。”
如今,哨所新建了保温哨楼,公路通到了哨所脚下,索道连接到宿舍门口,通信基站升级为4G信号,官兵喝上了矿泉水……
“戍边条件的改善,没有让守哨官兵有丝毫懈怠。边境并不太平,需要我们瞪大眼睛,百倍警惕。”已成长为新一代哨长的詹华,每年都会给新上哨的战士,讲起一茬茬守哨官兵的感人事迹,以及詹娘舍哨所的厚重传统。
如今,新战士走上哨所,个个以苦为荣,没有一人因为忍受不了艰苦而主动离开哨所或提前退伍。
“詹娘舍属于每一名为他站岗放哨的战士!”望着手持钢枪伫立在哨位上的新战友,詹华一脸欣慰:“正是因为在战友心中,扎牢了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精神追求,才让他们无怨无悔选择坚守风雪高原,守卫‘云端哨所’。”
央视网消息 :在距离北京4000多公里的西南边防线上,有一个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每年封山期长达8个月,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三分之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茬茬青年官兵就常年驻守在这里
新华社西宁11月14日电 题:杜军:“我已融入这片雪域高原” 贾启龙、谭健 脸颊黑里透红,身材高大魁梧,在青藏高原坚守了28年的青海省杂多县人武部部长杜军说:“我已融入这片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