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苏州GDP全国排第7,但为何存在感并不高?

2018-01-17 10:08:2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苏州GDP全国排前列但为何存在感并不高)

近日,苏州发布了《2017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

虽然未完成冲击2万亿的目标,但随着上周天津滨海新区“挤水分”将2016年GDP从10002.31亿调整为6654亿后,苏州2017年GDP总量超越天津或是大概率事件。

而在2016年,苏州的GDP就高达15400亿元,位列江苏城市第一,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从人均GDP来看,2016年,苏州的人均GDP为14.5万元,仅次于深圳,位列全国第二。

应当说,不管是从城市GDP、人均GDP来看,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排在全国前列,在很多方面已经具备一线城市的实力。但现实是,很多人对苏州经济强市的地位感知并不强烈,苏州还缺少与准一线城市相匹配的强大影响力。

问题出在哪里?诉诸资料与经济学分析,我认为苏州经济存在感不强,有以下几个理由。

苏州内部经济整合性较差

首先,苏州并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它更像由一个主城区和几个下辖城市组成的一个比较松散的城市群。其四个下辖市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都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但它们与苏州主城区的经济整合程度却不高。

相比于主城区,这些下辖城市与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即使是主城区之一的吴江区,也是2012年刚刚并入苏州的,与主城区的其他部分相比,还是相对独立的。

这种较低的经济整合程度,让苏州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难以拿出一张统一的经济名片。而如果不考虑下辖市,只考虑主城区,苏州的GDP就只有八千亿左右。如果再刨去吴江区,剩余区域的GDP就只有六千多亿,这样的经济体量在富庶的长三角地区是很难形成影响力的。

相比之下,与苏州并称“天堂”的杭州,在经济整合程度上就要好得多。

虽然在历史上,现在的杭州版图也是由杭州主城区和几个下辖市一起组成的。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已成功地将这些下辖市并入主城区,并成功地实现了经济上的一体化。正是这种一体化,让“新杭州”能够在全国以统一形象示人。加上几个大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力加持,虽然杭州在GDP上不如苏州,但是给外人的感觉却有着更重的经济分量。

难摆脱“大上海”阴影

苏州距离上海只有84公里,高铁车程只有半个小时。与一线城市上海在地理上的接近,让苏州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但与此同时,却也让苏州很难摆脱“大上海”的阴影。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选择将总部设在上海,而把厂房设在苏州。这样,这些企业虽然在苏州产生了大量的产值,但这至多只能算是企业“身体”运作的后果,而企业的“大脑”依然在上海。

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也是如此。与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50%的杭州和南京相比,苏州仅为47.2%,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其知名的新加坡工业园区承载的也是第二产业。现在是经济转型期,长三角大量的制造业未来会向中西部转移,那里有更低廉的物价以及人力成本,因此,苏州正在丧失其优势。

这从苏州与杭州、南京的经济增长潜力也可找到端倪。2016年,苏州GDP总量虽排全国第七,但7.5%的增长率落后于杭州的10%,也落后于8%的南京,全国范围内只能算中等。

苏州缺乏机场等基础设施

城市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状况,体现联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交通状况。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为了发展交通,都修了机场。而作为经济强市的苏州,则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机场。

尽管由于周边的上海、无锡等地都有了机场,因此机场的缺失并不会对苏州的对外交通构成太多的实际障碍。但是,缺席航班目的地列表却着实让苏州坐失了对外宣传的机会。在品牌营销的时代,宣传需要的是无孔不入,苏州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的劣势,也让其丧失了很多宣传机会。

在种种因素之下,即使苏州能有更高的GDP,其在经济上的话语权也很难提升。

不过,话说回来,城市存在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让生活更美好,如果一座城市能让人感到幸福、感到满足,这也够了。

□陈永伟(《比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配图表

延伸阅读:

地方自曝GDP注水分析称另有四省市数据存疑

原标题:揭开地方GDP下修的迷雾(海通宏观姜超、于博、陈兴)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摘要

三省下修GDP随着我国经济由过去追求增长的高速度转向注重增长质量,GDP增速目标也被逐渐淡化,很多省份开始着力挤压过去经济数据中存在的水分。据新华社报道,内蒙古核减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当年总量的26.3%,并且核减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天津滨海新区也同样对16年GDP有所修正,而辽宁早在17年1月就已承认11-14年经济数据存在“水分”。

数据下修背后,孤例还是共性?

虚高并非孤例,四省数据存疑。经济数据的虚高并非孤例。根据新京报报道,审计署已披露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存在虚增财政收入问题,中纪委巡视反馈结果也点名批评内蒙古和吉林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除内蒙古外,被点名省份近年经济发展增速普遍处于中上水平,但财政收入增速显露疲态。

重视警示特征,从辉煌到没落。存在问题省份其实具备某些共性:首先,这些省份大都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期,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动能切换,显得后劲不足,经济增速纷纷回落,给出的GDP增速目标也一降再降;其次,这些省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而投资拉动经济面临资金来源的问题,因此这些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普遍偏高。如16年辽宁和内蒙古两省地方政府负债率分别达38%、31%,排名位居全国前列,被点名的云南省以43%的负债水平高居第三名;最后,经济数据“掺水分”似乎也并非毫无端倪,宏微观数据的背离有时值得仔细推敲。比如辽宁12年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在短暂下跌后迅速企稳,甚至有所回升,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却全年保持负增长。这似乎是“注水”宏观经济数据时,微观企业利润没有相应“调整”。

数据缘何虚高?投资驱动陷阱。以往地方政府政绩GDP,存在做高GDP的冲动,经济数据的水分也长期存在,如各省GDP增速加权均值远高于全国GDP增速。而工业投资作为地方拉动经济的主要抓手,融资主要依赖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构成的财政收入、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基金性收入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而13年融资来源均出现变化:12年后经济下行带动财政收入下滑,令财政支出增速放缓;国五条出台令地产销售大幅滑坡,带动基金性收入增速下滑;13年下半年政府整治非标融资,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受限。由此,财政收入—融资来源—工业投资—GDP—财政收入的循环难以持续,高增长目标下,做高GDP和财政收入似乎成为地方政府不得已的选择。近几年GDP增速考核淡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16年地方政府换届,局面有所改观。

下修影响几何?

短期经济承压,修复需要时间。经济数据下修势必对短期经济形成冲击。以天津和内蒙古为例,16年下修部分占到全国GDP的0.8%。若算上此前下修和已点名的辽宁等7省市,16年GDP占全国比重将达到17.6%。要经过长期的调整才能缓慢恢复,以辽宁为例,15年之后辽宁GDP增速就降至2%左右,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到17年才重新恢复到2%左右。

债务压力上升,倒逼财税改革。但经济和税收数据下修削弱了偿债保障,令地方债务压力上升。GDP下修后,天津、内蒙古地方政府债务/GDP均显著上升。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下,传统依靠举债支持工业投资大幅扩张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而推进财税改革,扩充地方税源,显得刻不容缓。

1.三省下修GDP

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变,由过去追求增长的高速度转向注重增长质量,GDP增速目标也被逐渐淡化,而统计执法日益趋严,官员审计责任需终身负责。因此,很多省份开始“自曝家丑”,着力挤压过去经济数据中存在的水分。

根据新华社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承认政府财政收入存在虚增空转,工业增加值也存在水分。根据财政审计部门的核算,16年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核减530亿元,占当年总量的26.3%相应地调减17年预算收入目标至1703亿元,并且,核减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约占16年内蒙古GDP总量的15.6%。

配图表

紧随内蒙古之后,“天津广播”在其微博中披露,由于将GDP统计口径由注册地改为所在地,滨海新区2016GDP10002.31亿元下修为6654亿元,2017年其GDP预计7000亿元,同比增长5.2%。因此,16年滨海新区GDP在天津占比也由修正前的56.1%调减至45.8%

配图表

1234...6全文 6 下一页
关键词:苏州GDP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