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通知》起大方向的指导作用,更多基层治理还体现在各级政府部门。比如,如何规定好噪音分贝数,明确好跳舞时间,每个地方的标准可能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基层治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仅要盘活场地存量,而且要牵头组织协调工作,既要听取广场舞人群的声音,也要听取其他利益人群的意见,引导各方合理预期,避免突发事件引起舆论激化。此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广场舞爱好者制定自律公约,推动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增进广场舞健身团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东南网:
设“禁区”亦要给足“空间”
广场舞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也不可任其“野蛮生长”。各地应按《通知》要求,尽快出台广场舞健身活动管理规范。宣传“4个不得”,即不得在烈士陵园等庄严场所跳广场舞,不得通过广场舞非法敛财、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等。对情节严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者,公安机关可依法给予治安管理行政处罚。
同时,各地要为规范有序的广场舞健身创造良好条件。一要增加健身场地供给。将广场舞场地纳入15分钟体育健身圈,适当增设小区室内活动房,让噪音消失在隔音玻璃中。二要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增强法律意识和公共意识,传播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广场舞健身文化。三要完善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努力为广场舞健身活动营造规范、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总之,我们既要为广场舞健身活动设置“禁区”,又要规范管理给足“空间”,确保广场舞“舞”出健康,“舞”出和谐,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
东方网:
广场舞撕下“扰民”标签才好规范
由《通知》可见,关于广场舞“扰民”,是个“前提”问题。体育总局《通知》精神,主要的还是根据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体育健康生活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来规划、规范、充分发挥公园广场的功能,提高体育场地利用率,但“前提”是不能扰民。因此可说,广场舞“扰民”问题是现实的,也是需要管理预防的,问题究竟有多大,必须实事求是,正确看待,媒体要正确解读引导,不要让“扰民”标签化了,给人以“广场舞”就是个“扰民”的异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