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1978年52名首批赴美留学者背景解析

2017-08-11 10:33:41  海外网    参与评论()人

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留学史,从1978年12月26日开始。这天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即将登机赴美的52名中青年学者。(其中,两位数学副教授张恭庆、姜伯驹是北大直接派出的访问学者。)26日晚,这52人登上飞机,经巴基斯坦和法国,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

归国30年后,这52人中,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和张恭庆、姜伯驹等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南明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应隆安、密码学专家裴定一、地球物理学家吴如山3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归国学者们获得了为数众多的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或三等奖。凡在大学执教者(包括到美不久因病回国的程路),全部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在高等学校和研究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2位“首航”者为身后的澎湃留学潮探索了航向,他们的留学航程对身后一代青年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邓小平改革中国教育三步棋

1977年7月,经历了“文革”磨难的邓小平恢复工作,自告奋勇地要求抓科技和教育。他认准了,只有抓好这两件大事,才能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千年根基。

邓小平在一年之内作出三大教育决策:第一,于当年秋天恢复全国高考;第二,1978年5月恢复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三,在1978年6月23日,通过以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的方式,决策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要求教育部按照“今年三千,明年一万(人)”的规模编制计划,而且首先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1978年9月5日,举行了全国范围的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共有14717人报名参试,实际参加笔试和口试12083人。

考试结果显示出十年“文革”动乱给高等院校外语教学造成了严重削弱和人才危机。外语考试合格者不足3000人,只得降低标准凑足此数。但这毕竟是公开的选拔考试,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是经受了十年浩劫却仍然走在科研前列的佼佼者。

52名赴美学者初步分析

1978年11月初,教育部外事局从当年参加考试获得优异成绩者中,选出了50名学者。据教育部外事局干部张寅安、郭懿清回忆,由于时间紧迫,出国前要按惯例短期培训,所以首批出国的50人先从北京、上海、天津的成绩优异者中选拔,便于他们迅速集中。这三地考生占全国考生的相当部分,成绩也明显居前。50人中有6名女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