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杨振宁假遗嘱背后 真正悲哀的不是翁帆

2017-07-10 21:27:17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他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界,而不是喧嚣的舆论场上。

此外,“科学家的关注不如明星”,这个命题本身并非完整。

如果说,仅仅考量的是公共平台的发帖、转帖数量,或可成立,但仅仅说是媒体的不负责任,未必成立。

以中国知网为例,收录的学术刊物有1万余种。以报纸为例,2008年纸媒高峰期时,2008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43种,其中综合报纸806种,专业报纸1137种。

且不说综合报纸中的内容丰富程度,其中专业报纸1137种,不少都是各行各业的动态。

就以直观感受为例,读者可以随意浏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不仅是科学家,各行各业的情况都有所介绍,相对来说,在主流媒体中,科学家这一群体得到关注度相对是较高的。

明明有海量的信息,但为什么在舆论整体环境中,资源却一边倒地向明星倾斜?

这是传播规律所致。

图片来源:58pic.com

相对于科学研究,电影、电视、歌曲,这些大众话题门槛相对较低,接触人群自然也就更广泛,话题就易于传播。

试想一个题目为“论核子自旋分成夸克自旋、夸克轨道角动量、胶子自旋和胶子轨道角动量相互之间的区别”的网帖,在网络上的传播效果会如何?

明星受关注,是信息的受众自己筛选并聚合所产生的。

明星的意义,就是取悦观众,让更多的观众追随自己;科学家的意义,则是征服科学的高峰,至于公众是不是跟在自己后面尖叫,大概并不是科学家必然要考虑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受到舆论的关注不如明星,才是社会的常态。

如果科学沦为谁都可以说两句,必然门槛极低,那不是科学,那是算命、星座、特异功能等民科,是不是国家的悲哀不好说,但肯定是科学的悲哀。

3

最后说一下道德绑架。

必须旗帜鲜明地说,任何职业歧视在当代都是必须否定的。职业不分贵贱,把演员说成“戏子”,充斥的是思维的陈腐与狂暴的戾气。

你可以不喜欢明星,他们的财富确实容易让人心理失衡,但这并不是通过歧视性称谓贬损人格的理由。

angelababy领奖

angelababy领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以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人格权的觉醒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进步。

这种把科学家捧上神座,并贬低其他行业,看似是崇尚科学,实则是反智,拿舆论热度作唯一标尺,却混淆了不同行业的区别。

另外,别忘记,科学家曾经也被称呼为“臭老九”。理由与今天贬损演艺人员一样,认为他们这个阶级对社会“没有贡献”。

此外,歧视性称谓还有“扫大街的”“捡破烂的”等等。

任何通过不可量化的标准,把人分为“有用”“没用”,从而施加道德考量的行为,都必然造成社会的对立紧张。

这种强制,看似是一种所谓正能量的引导,实则是对全社会的道德绑架,仿佛不如何如何社会就会如何如何,也必然将社会引入道德空虚,充斥着假大空,试想曾经“臭老九”称谓横行的时代,是怎样一幅图景。

一个多元的社会,不把演艺人员称为“戏子”的社会,其实是保护所有人,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定性为“没有贡献”并被歧视的群体里,有没有自己。

如果实在不喜欢哪位明星,不看即可;看不惯他们收入高,在掌握不当得利的证据时举报即可。

这是在自由的社会里所能享有的自由,也是在法制的社会里必须遵守的法制。

而关于被“冷落”的科学,其实每一次“假科技”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会更加关注真科技。也不要忘了,所有你爱的科幻电影背后,都是人们对科学精神的尊重。

所以不要轻易觉得媒体不关注科学家,关于科学家的信息很多,只要你愿意,随时能看到。如果信息是块肉,不要总等着别人送到你嘴边。

图片来源:58pic.com

最后多说一句,在杨振宁“饮食男女”的花边新闻和被个别媒体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外,我们或许更该了解他的贡献: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