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华视点:豫南部分麦田变"白地"问题如何破解?(2)

2017-05-08 13:12:38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长期关注河南粮食生产的郑州一农业咨询公司负责人李鑫介绍,根据跟踪观察,豫南的麦季撂荒正从早期的局限在312国道以南地区,逐渐越过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

多种因素叠加致麦季撂荒

一年两熟变一熟,原本该种小麦的地里生出野草,原因何在?

当地一些农业部门干部解释称,这是豫南地区农业生产特有的自主休耕现象。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确山县竹沟镇西李楼村,村民张妮家门口的一片地长满青草。张妮说,全家共有8亩地,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已经连续5年麦季只种3亩作为家庭口粮。张妮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地最高可产小麦800斤,一斤小麦卖9角钱,而种一亩小麦需要犁地钱50元,播种钱40元,麦种钱80元,化肥钱150元,收割钱50元。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不计人工成本,一亩地小麦的收益在300元左右。

小户因为集约程度差、劳动力不足,种粮收益低导致种粮积极性低,而种粮大户情况同样堪忧,种粮大户毁约弃耕现象显现。潢川县种粮大户黄昌福自2009年开始流转土地,多年来实行春夏季全部种水稻、秋冬季只种一两百亩小麦的模式,去年更是全部弃种小麦,留下了800亩“白地”。

“现在劳动力紧缺,人工费涨到每天150元,投入越来越大。综合算下来,单季水稻每亩还能挣300元,种麦的话基本不挣钱甚至赔钱。”黄昌福说,“如果是休耕,传统上村民会在水稻收获后再种一季紫云英草,还田后可以培肥地力。现在这种情况,多数就是撂荒。”

此外,在息县八里岔乡,通过100米高空的航拍画面可见,大片平整的土地中,绿色麦田只占一半左右。村民尹玉霞说,去年麦播时连阴雨排水不畅,有的没来得及种,有的种了也没出,周围不少地成了“白地”。专家分析,近几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大风、暴雨、干旱发生时,凸显当前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农户因降雨未能种上小麦,说明一些地方的农田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撂荒危机中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申洪源介绍,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的高标准粮田已达5300多万亩,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稳压器”。2016年总产虽比上年略有下降,仍达历史第二高,此前更是实现了十二连增。“白地”大多在豫南丘陵地带,对全省粮食生产总体影响不大。

关键词:麦田白地河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