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楼市调控”和“房价”成为媒体和网民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自3月17日北京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以来,先后有三十余个城市出台不同的楼市调控政策。而这一轮来势汹汹的调控风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遏制疯狂上涨的房价。
其实对于“房价”这个国民话题而言,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在过去的一年间,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相信很多人都会说:“真的买不起了”,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楼市,仅仅从3月6日至3月12日,北京市商品房成交1589套,环比上涨31%;成交面积16.47万㎡,环比上涨57.76%;成交均价41527元/㎡,环比上涨3.72%;成交金额68.4亿元,环比上涨63.56%。面对如此疯狂的涨幅,有媒体形象的形容这些购房者“抢着上车”。
按这些媒体和购房人的思维,之所以要“抢着上车”,更多的是争一种资格,一种留在大城市的资格,因为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一线城市正在收紧人口政策、抬高人口流动门槛。但事实上,一个城市人口流入流出本属正常,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人口只是净流入。况且,任何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人口过于饱和、甚至超过资源承载极限的时候,运用产业等政策合理调控人口本是必然,当前,包括北京等一线城市除了正常大学生落户、人才引进之外,还推出了积分落户等政策,相应要求更多意味着这些城市欢迎那些适合城市发展需要的人,而绝不是因为你拥有一套住房就可以获得所谓的“资格”,房子再多也只是房子而已,与那些人眼中期望的“资格”毫无关系。
当然,在一些“抢”房者眼中,房子已经不再是商品和居住的场所,更多的是一种金融产品,会永远“保值增值”,特别是一线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买了房子就像买了“传家宝”,“只涨不跌”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虽然近年来房价的上涨让很多人感受到金钱带来的快乐,一些早买房的人不小心拥有了自己曾经想都没有想过的“财富”。但是,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房子作为商品,在一定发展时期内会像金融产品,让人获利不菲,但是从现实政策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基调已经被中央明确,“确保房价环比不上涨”已经被管理者明确提出,多城市连续出台的调控政策已经显示了管理层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此外,以北京为例,大量中低价位自住房以及公租房供地也在不断推出,在如此严厉的政策和有针对性增加供应的情况下,一些职业“炒房客”都已经受到冲击,而那些普通购房者或者刚需一族如果在此时疯狂“上车”甚至是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抢”房,的确有些失去理智。
当然,还有一些“抢”房者认为,房子可以带来安全感,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子,还拥有各种好的配套,更可以带来“面子”。但事实上,房子更多的是“家”的居所,对于每一个人的“成家立业”来说,除了“家”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业”,也许这才是前面一些人眼中的所谓“资格”,毕竟,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适合自己发展、被城市认可的职业,那么有了房子也未必有安全感,城市再繁华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多“面子”。相反,如果一个人拥有适合自身成长、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即使租房也一定会幸福。
当前,在一些购房者“疯狂上车”的焦虑和盲目背后,很多人眼中仅仅剩“房子”、每天生活在焦虑之中;当一些人举全家之力勒紧裤带在一线城市抢房时,却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当他们头脑发热去抢那一套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天价”房时,却放弃了一条也许换个压力小的城市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幸福、更体面的生活。其实,对于所有人来说,少一些头脑发热、多一些理性,在让自己和家人生活更幸福的前提去选择买房还是租房或者是离开也许更为明智。毕竟“逃离北上广”无非只是换一种活法、留下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何让自己幸福才是永不应忘却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