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各种大大小小发布会的消息来看,对楼市的利好其实不少。原本就蠢蠢欲动的炒作力量,趁着消息面的东风,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于房价上涨的预期。
供应
如果说两会上的信号是政策层面,那么以北京为例,土地供应的变化就是实际的供需影响。
今年2月的《北京市2017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今年全市计划供地3900公顷,相比去年的计划减少了200公顷。其中,住宅用地610公顷。再其中,商品住宅用地计划安排260公顷,这260公顷中又单列了83公顷,用以保障1.5万套自住型商品房,商品住宅用地,只剩200公顷不到。
2016年,这个数字还是850公顷,今年的商品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则减少590公顷,下降幅度高达七成——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要求,“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北京不增反降,这也是连续多年以来的继续下降。
数据来源:北京市历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房价不断上涨,土地供应却在持续下降,需求仍在增加,导致的结果是:新房市场逐步萎缩且远郊化(今年以来,北京公开挂牌土地达到10宗,含住宅性质用地的地块共计5宗,均位于北京的远郊区县),城市中心区价格继续上涨,学区房等稀缺房源呈现跳涨,环京周边溢价明显。
身为首都,集人口、资金、资源等万千宠爱于一身,无往不利的同时,各种大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因此,近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以内,城六区争取下降15%左右。
什么概念呢?
2016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是2172.9万人。要达到2020年的目标,只剩127.1万人的增量空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仅允许增长31万余人。
此时,原本被看作大城市病之一的房价高企,似乎却又成了疏解人口的一把利器。以房控人,以高房价进行筛选,留下想留的人。从市场手段来看,这是个理性经济的选择。对无数在这座城市里打拼的人来说,不断高涨的房价,则是一道冷墙。
去年“9.30”新政后,政府强调要大力推出自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一是数量仍较少,而且主要是有条件地向户籍人口和鼓励发展产业人口倾斜。
由此,在“调控房价”与“以房控人”之间,就形成了一道非常拧巴的逻辑——房价调降了(其实能做到市长说的“环比不上涨”,就已经算是在降了),买得起房的人多了,还怎么疏解人口?不下狠劲调,房价涨得太快,舆论又是一片怨声载道。
何去何从,实在拧巴。
平衡
制定政策,本就是尽量求取平衡。
有接近北京某房管局的人士透露,目前有关部门一方面压着开发商的预售许可证迟迟不发,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过户预约号数量。佐之以媒体报道,读来耐人寻味——“过户大厅再现万元黄牛号”“在交易最为活跃的几个区域,刚刚签约的客户,预约过户的日期已经排到了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