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到南疆采风的诗人,把红柳称作戈壁的新娘,形容她用自己的坚韧和婉约,为大地装点绿色和多彩,带来生命和希望之光。实际上,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上,只要有一株红柳,就能固定一块沙丘,形成一个小小的生命之洲,成为抵御风沙侵蚀的砥柱。她的根牢牢地扎向大地深处,汲取地壳深处的营养;她的枝条柔软而顽强,可能被暴风暂时击倒,但又总是挣扎站起,笑傲风沙。而当夏秋季节,朴实的红柳却能开出绚丽的花朵,为茫茫大漠戈壁,带来生命的气息。她代表着坚守,寓意着希望。
在被誉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北麓,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从万里之外的燕山脚下,来到祖国边陲挥洒青春,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播撒着爱的种子,呵护生命,守护心灵,像红柳一样,扎根大地,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她们,就是来自北京的援疆女队员。
王洁致力传承耕读家风
224团王洁老师正在和班上的同学互动来自北京市第56中学的王洁,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224团中学支教。
224团,是全兵团最年青的团场,也是我国最年青的城市—昆玉市的所在地。十几年前,一批来自中原的兵团战士来到这里屯垦戍边,在茫茫戈壁上建起了三十万亩的生态枣园。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结婚生子,在边疆落地扎根。他们最关心的是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像在内地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洁,这位一直在北京长大的中学教师,2015年8月底,第一次踏进刚刚创立高中部的224团中学,就以她特有的细腻,感受到团场职工内心的焦灼,她决心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进和田,在边疆大地传承耕读传家之优良传统。
从开学第一课,她就与学生建立了友善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因为她知道,亲其师,信其道,会让今后的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每一节课,她都会在如何让学生“学”上下功夫,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生展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常态,教学策略不断更新。她觉得,只要心里装有学生,永远不忘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灵感教学策略就会层出不穷,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展开,才能让学生真心想学、真正会学。
学生的成长仅靠学校和老师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家校联合,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王洁主动申报了相关课题,开展224团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连续利用几个周末休息时间,克服了暴晒、沙尘等恶劣天气及交通不便等困难,走访了学生所在的各个连队,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完成了一篇近万字的《关于224团中学学生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援疆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为“开花结果”更是为能“落地生根”。王洁担任了三位青年教师的师傅,通过传帮带,让本地教师持续接受北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她还积极为224团中学落实由民盟中央倡导、依托北京四中网校开展的远程教育“烛光行动”,即“互联网+教育”大型助教助学活动牵线搭桥。
一年多的援疆生活,王洁认真感受着在224团的每一天,她安心于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没有怠慢过一节课,没有虚度过一天。用真情付出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期间克服了很多困难,到最后,品尝到更多的却是香甜,感受更多的,是幸福……
孙文凤实践对学生的诺言
孙文凤,长期担任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班的老师,新疆孩子身上的独特气质,让她着迷,也让她困惑。她曾在聊天中与新疆学生说过,希望有一天能到孩子们的家乡实地工作几年,真正了解和体会她们的成长环境。2015年,北京市教委要求她所在学校选派一名援疆教师,她就毅然决定报名,不想一来新疆就是两年。
来到新疆和田后,她利用在和田地区教育局教研室工作的机会,无数次下乡调研,了解当地教师的需求,撰写调研报告提交给相关科室。还经常给孩子们添置文具和生活用品。给老师们提供教辅资料,举办讲座。利用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手拉手、送教下乡活动。她指导师生开展科技活动,首次将“未来工程师”学生科技活动在和田大规模开展起来,并在2016年的全国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活动,师生们的眼界更开了,师生们的民族融合感更浓了,学汉语的动力更足了,纷纷表示要做连接新疆和内地的友好使者。
孙文凤老师还和当地的维族老乡结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对子,经常到家里去看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当地的同胞也把她当亲人一样。
2017年1月12日,她正在北京休假。和田地区墨玉县二小的一位维吾尔族老师晚上8点多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班上的一个孩子患了急症,现已从乌鲁木齐转院到北京,急需入住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病并请专家会诊,但医院床位紧张,家长由于语言问题,与院方也沟通不畅。她知道孙老师不是医生,但在她心里,在北京的孙文凤就是唯一的亲人。
孙老师得知情况后,一边赶往医院,一边在援友微信群里求助,后来在众多援友的帮助下,解决了孩子的住院问题。孩子在住院期间,恰值新春佳节在即,她多次来医院看望孩子,带来过年的新衣裳、北京小吃和儿童书籍,临走又塞给孩子父母一千元的现金。家长万分感激地说,您就是我们的亲人,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她想对曾教过的新疆班孩子说,她践行了对她们许下的诺言。
刘卫华心灵窗口的守护神
刘卫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2017年被选派到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五官科工作。
她是主动报名参加援疆工作的,来到和田,感觉这里的医生和患者很需要她们,感到工作更有意义。作为北京市第九批援疆医疗队的医生,同时也是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援疆的第六批医生,主要协助当地医院眼科日常的门诊、查房、手术和教学工作,在多批援疆干部的努力下,目前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已能独立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和青光眼手术和泪道等手术,已经培养了当地自己的手术医师和团队,大幅度地提高了诊治水平,基本做到让患者能够不出和田就能得到好的治疗。
刘卫华说,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当地医生提高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让和田的同事们了解世界眼科的新进展,并开展青光眼和眼底病的宣教工作。目前医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她也将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解决手术和诊疗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来自首都的女医务工作者,刘卫华为能够参加援疆对口支援工作,为和田人民做点实事而感到荣幸。
刘卫华医生正在为维族患者做检查
李颖弥补和临床心理治疗的空白
李颖,是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主治医师,任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心理专业)主治医师,她是安定医院首批援疆医生,这也是北京市第一次派驻心理医生入疆,弥补了这家医院在临床心理治疗方面的空白。
李颖第一次来和田,由于不习惯气候和时差,流鼻血、失眠等问题困扰了她很长一段时间,可医院任务重,除了尽快适应调整,没有别的办法,一切都得靠自己!
进入科室正式工作第二天,就遇上了一个紧急需要心理干预的病例,经过李颖的努力,患者及时得到了治疗,这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在和田的工作价值,更加大了她努力工作的决心。
她计划在未来的一年中,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仅把和田人民医院的这一医疗空白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技术和知识留在当地,全部传授给当地的医生。
让人感动的是,李颖医生今年1月份刚刚结婚,就毅然踏上了奔赴和田的征程。对于新婚后的暂别,李颖的爱人虽然不舍,但也十分支持她这个艰难的抉择。她表示会把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一年后,带着一份满意的答卷回到北京。
李颖医生正在和当地医生一起讨论病例
杨丽鹤力争成为兵团姐妹的知心人
杨丽鹤,来自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今年年初首次援疆,任兵团十四师224团医院妇科的主治医师。刚来和田,就因为水土不服,生了一场大病。但病好后,立刻投入工作,初步了解了当地妇女在妇科方面的发病特点和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计划,在孕检和宫颈癌筛查方面努力让当地医疗水平有一个提高。她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这里的妇女健康保驾护航。
风沙大,气候干燥,当地医疗设备落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她面前的困难。但远离家乡的杨丽鹤仍然很乐观,由于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她感觉这里比想象中要好,同事友善,患者也很尊重北京来的医生。她耐心的给来做婚检的维族古丽讲解检查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让她感觉很满足,更感觉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她希望在未来一年的援疆工作中,为和田,为当地妇女姐妹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力争成为她们的知心人。
杨丽鹤医生为病人量血压
生长在沙漠中的红柳不惧风沙,环境越是艰苦,根就扎得越深,生命越是顽强。就像这些来自北京的援疆女干部,她们远离亲人,克服种种困难,仍然开朗、乐观的面对自己的选择,在和田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汗水,也为自己的人生长河,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谱写一首悠扬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