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利润构成的变化,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的缩影。
产业结构更轻。在传统的重化工产业承受结构调整阵痛时,先进制造业逆势而上,实现了从潜在优势到新增长点的质变,贡献更多利润。2016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24亿元,增长59.2%。电气机构和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19亿元,增长39.5%,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324亿元,增长21.1%。“这一变化,既是国有企业产业优化的证明,也是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沈莹说。
增长动力更绿。高耗能、原材料行业走低,高新技术产业却是亮点频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收获累累硕果。神华集团400万吨煤制油示范项目一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能源战略储备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直—15直升机首飞成功,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装下线,填补了我国空白。运—20交付使用,中低速磁浮列车投入运营,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进入性能测试最后阶段……国企诠释着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啃硬骨头,改革为企业添活力
一切变化,都与改革相连。
“新一轮国企改革,为国有企业效益转好、结构趋优创造有利条件、注入强劲动力。”沈莹表示。2016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从“设计”转向“施工”的关键之年。奔着问题去、撸起袖子干,国企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改革要优化资源配置。2016年,宝钢与武钢、中粮与中纺等5对10家中央企业实施重组,央企户数调整至102户。央企间的产业整合同步启动,首开先河的中航工业将地产业务整体划至保利集团。“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有利于盘活存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沈莹说。数据显示,原本同质化发展的央企在重组整合后,重复投入减少、运营成本降低。中国远洋海运实现利润同比增长近8%,经营成本大幅下降,大大增加了在全球海运市场的竞争实力。
改革要着力补短板。活力不足、决策缓慢、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这些国企存在的老问题,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率先瞄准的目标。“十项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央企二级公司“尝鲜”市场化选聘管理层,10家央企试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确定……改革蹄疾步稳,加快落地。目前,中央企业的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已超过92%,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达到85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国企参加市场竞争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要勇于向自己开刀。“瘦身健体”,国企全面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2016年,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2730户,扭转了户数年年增加的态势。层级缩减,效率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压减不到一年,央企据此减亏43.9亿元。划红线、设标准,国资监管主动转变职能,突出“管资本”。投资负面清单制度等创新之举相继出炉,提高监管效率,为企业赋予更大自主权。
国有工业企业效益转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2017年,经济运行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产能过剩、需求不振、原材料价格上涨仍困扰着大量工业企业,压力和挑战不少。
新旧动能转换,难免有阵痛。改革啃硬骨头,过程必定艰难。沈莹认为,从今年年初的数据看,国有企业企稳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展望全年,虽然可能有波动,但改革红利正不断释放,国有企业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继续保持质量效益趋好、布局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