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眼前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双刃剑”内在特征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主席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分析眼下经济全球化遭遇的困境,就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根源何在?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了当前经济领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三大突出矛盾: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这其中,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问题,无疑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如何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一直是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首要难题。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布兰科·米拉诺维奇曾在10年前以欧洲足球联赛来揭示经济全球化在这方面的弊端。阿森纳、巴塞罗那等大牌球队在全球范围招揽优秀球员,比赛成绩由此得到确保;但是,随着欧洲各大联赛逐渐“全球化”经营,能够跻身欧洲精英行列的球队总数却不断减少,穷国或者小国的球队,几乎再也无法复制布加勒斯特星队(罗马尼亚)、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塞尔维亚)曾经的辉煌,赢得欧洲冠军似乎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也同政治领域出现的弊端密不可分,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出了问题,随后经济问题又被政治化包装和情绪化表达,最终导致社会分裂加剧。在西方一些政治力量看来,“抽象地反对全球化,显然比直面具体的政策问题容易多了”,一些人扯起保护主义旗帜,高喊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口号,甚至到处找替罪羊,无端指责发展成功的国家,试图把民众注意力从国内引向国外。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不久前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在一些国家面临“领导力赤字”,没有人敢于向公众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益处。美国著名评论家扎卡利亚则在《后美国世界》一书中批评说,美国完成把世界“全球化”的历史重任后,忘记了把自己的视角和心态也“全球化”。
正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相互交织,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始终强调,“全球化及其不满情绪所传达的主要信息是,问题并不在于全球化,而在于如何管控这一进程”。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治愈“反全球化综合征”,根本在于有效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在增长、治理、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这个最迫切的任务,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会场明确提出了中国方案: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中国方案,正是此次达沃斯论坛年会主题所承载的期待。
(五)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凝聚古老历史文化的东方智慧,再次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内涵。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背后正是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的哲学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