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习近平:强化中国制造与瑞士工业4.0对接(2)

2017-01-17 16:11:46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参与评论()人

未来智能制造的“工业4.0”大潮奔流,如何借助信息通信技术革新提升制造效率,打造“智能”工厂,是出现在中国和瑞士两国创新之路上的共同命题。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瑞士连续第六年名列榜首瑞士不仅人均拥有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均比例也远超其他国家。

中国驻瑞士联邦大使耿文兵曾经这样介绍瑞士:瑞士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使这个欧洲小国几十年来始终立足在发达国家的前列,保持着经济、金融强国的地位,有世界首富之称。而在2017年1月习近平出访瑞士前夕,耿文兵在伯尔尼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特别提及:“瑞士被誉为‘创新国度’,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两国在创新理念上高度吻合,合作潜力巨大。相信在习近平此访推动之下,双方必将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切实造福两国人民。”

此前,《经济参考报》曾经这样介绍“瑞士制造”:瑞士钟表业的成功靠的是品牌及对科研、设计、技能培训和售后服务的巨额资金投入。在结构上,瑞士沿袭历史上横向专业分工的格局,供货商和分包商向钟表商提供零配件,钟表商装配和销售成品。钟表商根据品种组织内部生产结构。与其竞争对手相比,瑞士钟表工业能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全系列产品,从人工上弦到全自动机械手表,从模拟式到数字式显示石英表,材质从贵金属镶钻、不锈钢、木、塑料到高科技陶瓷,款式从现代到古典、从运动型到时尚型,品种从闹钟、座钟、小摆钟到手表,可满足各种各样消费者全方位的需求。而其世界级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稳定的质量和可靠的性能,一代又一代表匠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这份荣誉。瑞士钟表业对品牌和原产地标志的使用极为重视,使得名牌效应和“瑞士制造”的号召力相得益彰,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品质保证。

媒体也曾这样报道瑞士制造工匠精神的创新升级:瑞士素有“品牌之国”的美誉,无论巧克力、奶酪还是手表、军刀,“瑞士制造”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和对创新的孜孜以求成就了瑞士的“金字招牌”。记者曾听到很多瑞士企业的“品牌故事”:对品质一丝不苟,奶酪品牌格吕耶尔已传承900年,每头奶牛必须保证1公顷至1.5公顷的优质草场,大雪封山的日子也要至少每三天出棚呼吸一次新鲜空气;坚持走“专精优特”路线,上个世纪70年代面对石英表和电子表的低价竞争,瑞士钟表业逆势突围,守住了无法取代的行业地位;依靠精工细作,瑞士军刀因轻便、精巧、耐用和功能多样而享誉全球,一把普通刀具制作工序也超过200道。

除了极强的“工匠精神”,创新也是“瑞士制造”的成功基因。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瑞士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孵化”出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支持着知识与创新的双向对流。上世纪90年代初,瑞士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成功改革,将全国60多所高级职业技术学院按地区合并为7所应用科技大学,著名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即为其中之一。这些大学的学院和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显著的职业导向,强调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目前,这种新型大学在瑞士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也成为瑞士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2017年1月习近平出访瑞士时明确提出“两国将推动建立中瑞高水平创新平台”,东西方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对话合作,可期可待。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