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中华传统文明有助改善全球治理(3)

2017-01-11 08:12:56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同舟共济、和平共处,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平等政治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同舟共济、和平共处,是说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不分贫富、大小、强弱,都应平等相待、互信互助、和睦相处,而不应以富欺贫、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都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崇尚。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同类型的民族。在各种国家中,有社会制度、发展程度不同之分,有规模大小、国力强弱之别;在各种民族中,有人口数量、经济文化水平不同之分,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之别。因此,要始终倡导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都应一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促进各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极为重要的。中国人民曾长期经受外来侵略和殖民的苦痛,深知和平相处之可贵,因此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把同舟共济、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相符合相统一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实事求是,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检验一切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认识、政策、措施、办法,坚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的真理,修正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概念,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书中评价刘徳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和人民所倡导的求真务实、不尚空谈,言行一致、躬行实践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内在体现。客观实际和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实际变化了、实践发展了,人们的认识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办法也应随之相应变化和发展,否则就会同变化和发展了的实际与实践脱节,那就不是实事求是了。在中国历史上,与时俱进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和深入人心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所倡导的“因时达变,与时偕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给各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解决好这些新课题,努力运用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思想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是没有发展出路和光明前途的。

天人合一、俭约自守

天人合一、俭约自守,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勤俭与奢华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天人合一、俭约自守,是说人与自然界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为此,人们应该节俭朴素,力戒奢华,防止过度向大自然索取,以免造成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与自然平衡关系的破坏。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时,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服务。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合理有序、俭约有度,如果过度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脍炙人口的警句,都表达和强调了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力戒奢华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治家治国的极端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就;但与此同时,全球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在应该到了反躬自问的时候了:今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严重失衡了?我们是不是从自然那里索取得太多了?如果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无限度地膨胀下去,将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怎样的恶果?一切关心地球命运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应该高度关切并严肃回答这些问题。毫无疑义,改善全球治理应认真借鉴和积极践行天人合一、俭约自守的思想。

(作者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责任编辑:李东舰 CN031)
关键词:国际儒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