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他们为什么要“在刀尖上舞蹈”?
碧空折戟,祖国的蓝天再没有她的身影。11月12日,空军歼-10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
1、特技飞行有多危险?
特技飞行表演被世界公认为是“在刀尖上跳舞”,即便是在日常训练中,这些飞行员都面临着极大风险。可以说,一般部队在训练时要利用科学方法规避风险,而特技飞行表演队则是主动去挑战风险。
△珠海航展上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展示
特技飞行怎样挑战飞行员身体极限?
除了高难度的飞行动作,严酷的飞行训练,特技飞行员也时刻面临危险,特别是驾驶超音速战斗机,时速高达800-900公里/小时,飞机间距却只有几米,操作难度非常大,堪称挑战人体极限:
在特技飞行表演过程中,飞行员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往往达到了飞行员体重的数倍之多,这被称为飞行过载荷;
受离心力的作用,整个血液就会往下肢压,会造成飞行员头部缺氧;
头部缺氧会造成飞行员视野变窄,变暗,严重情况下甚至造成昏厥,而特技飞行中飞行员还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准确无误地操控飞机完成飞行动作……
特技飞行为什么这么危险?
航空专家王亚男:特技飞行表演与普通的飞行任务完全不同。普通飞行任务是在既定的常规飞行模式下进行,这一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比较充分,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一旦发生意外,飞行员往往有着相对良好的救生条件。而特技飞行表演则是直接挑战高难的动作科目,飞行员必须勇敢地直面潜在的风险,并通过娴熟的训练素养将风险局限于可控范围。
王亚男表示,特技飞行训练尤其是多机特技飞行训练中,编队中各飞机的间距紧密,而且还可能要求各机在编队内实施滚转等机动动作,一旦发生意外,意味着留给飞行员的弹射救生窗口更为狭窄,而且弹射姿态和环境也更为复杂。但这就是特技飞行活动的固有风险,和飞行本身的固有风险一样,是无法完全规避的。
特技飞行表演发生过哪些事故?
例如著名的美国“蓝天使”飞行表演队,成立70年来,每10名飞行员中就有1人牺牲,“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甚至曾因飞行事故一次损失4名精英飞行员。
近年来发生的特技飞行事故
2002年7月27日,乌克兰一架苏-27战斗机在进行特技表演时坠毁,造成78人死亡,100多人受伤,酿成了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一次航展空难事故。
乌克兰苏-27战斗机坠毁
2003年9月14日,美国空军的“雷鸟”喷气式战机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空军航展上坠毁,但飞行员利用弹射座椅从飞机紧急出口弹射出来。
“雷鸟”坠毁
2007年9月1日,两架轻型飞机在波兰拉多姆市举行的“拉多姆国际航空展”上凌空相撞并坠毁。
2009年8月16日,“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的两架苏-27歼击机当天在莫斯科州茹科夫斯基市上空相撞,三名飞行员立即弹射,但时任队长特卡琴科的降落伞由于起火未能打开,坠地后不幸牺牲,时年45岁。
“俄罗斯勇士”苏-27坠毁
2010年7月23日加拿大空军一架CF-18大黄蜂战斗机在阿尔伯塔省莱斯布里奇机场进行飞行演习时坠毁,飞行员坠机前打开降落伞幸运逃生。
“大黄蜂”飞行员在爆炸瞬间逃生
2011年9月16日,一架P-51型“野马”战斗机在美国内华达州表演时坠毁,造成9人死亡。
“野马”战斗机突然冲向地面
2016年6月2日,美国军方两大飞行表演队同日发生事故:空军“雷鸟”的F-16当着奥巴马的面坠毁、飞行员跳伞逃生;海军“蓝天使”的F-18没有那么幸运,当场机毁人亡。
“雷鸟”F-16坠毁
2、为什么要进行特技飞行表演?
航空专家王亚男:特技飞行并非单纯的表演,也不仅仅是空军闪亮的形象名片,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展现国家主力战机的优秀性能,摸索和实践战术使用的方法,为培养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是一个国家空军飞行员技战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正因如此,特技飞行可以说是每一个向往蓝天的飞行员的终极梦想。
3、女性不适合特技飞行吗?
航空专家王亚男: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选拔女性加入军事飞行行列,在战争中这些蓝天玫瑰曾绽放过不朽的光辉。1943年组建的妇女空勤飞行员组织(WASP)曾征召1074名女飞行,出色地完成了飞机转运和军事运输任务;苏联空军曾组建包括女子夜间轰炸机团在内的多支女性飞行部队,甚至还涌现出过莉利娅那样的女战斗机王牌飞行员。和平时期,各国也都陆续选拔女性军事飞行员,摸索发现一条培养女飞行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国防动员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珠海航展中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归来,坐在后座的女飞行员余旭向观众招手。
我国过去遴选的多批女飞行员,多数从事运输飞行,她们在飞行岗位上做出了出色成绩,其中刘晓莲少将还曾成功处置过空中重大险情。这说明女性能够胜任飞行任务,也是我国后来选拔女性飞行员加入战斗机飞行员行列的基本条件。余旭等女飞行员成功取得了第三代战斗机驾驶资质,本身也是女性作为战斗机飞行员基本素养的有力证明。这批女飞行员加入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是对自身能力更高的挑战,也是她们勇敢敬业精神的标志。
女性同样可以飞行,只是训练方法和养成模式需要全新的探索。呆在舒适的地面营房里固然可以不面对风险,但这显然不是中国空军女飞行员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