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局】习洪会的信号,民进党你别装糊涂
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会面主题词,岛叔觉得可以概括为“确认”二字。
公道
这次会面,是对公道的确认。习近平在会面中说,“公道自在人心。国共两党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贡献已经写在历史上。”。
过去8年,国共两党开创了两岸和平发展的阳春局面。然而,国民党最后却在蓝绿对抗中落了下风,如今更被打压到生存维艰。
这里头有种种原因,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公道自在人心,时间会证明,国共对两岸的这段贡献不会埋没,随着民进党执政困境的凸显,迟早会被台湾社会重新认识。
虽然国民党已经在野,对民进党当局的制衡也弱到史无前例,但只要国民党守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理念不变,其核心价值就还在,所以国共论坛仍会举行,“习洪会”仍会登场。
善意
会面是对善意的确认。大陆方面对台湾人民的善意,并不因政局而变。两岸关系已经冰封,但不能因为民进党的错,让衷心希望两岸好的人跟着吃亏。
国共论坛这次转型为两年和平发展论坛,由两岸20个民间团体在国共的牵头下主办,是大陆为了维持、深化两岸民间交流而作出的变通。
国民党执政时,国共论坛充当的是官方白手套的角色。国共达成的共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台当局的政策。现在,这个链条已经断了,国民党带回去的话,民进党根本不会听,不会做。
所以,国民党这次变身成了民间领头羊。
岛内的工商界、各行各业,对两岸交流仍有现实需求。此次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台湾方面参与的民间团体包括台湾总工会、农会、渔会、21世纪基金会、青商总会、青年创业总会等,双方原规划各有100人出席,但台湾方面却“爆桌”为各社团报名参与人数相当踊跃,最后增加到170人。
有了国民党牵头,台湾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就可以直接传给大陆,而不是由下而上一级一级传递,甚或投递无门。
原则
会面是对原则和政策的确认。两岸交流的政治基础,是双方都认可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国民党坚守“九二共识”,大陆当然要打开欢迎的大门。
民进党虽然口口声声“两岸要坐下来谈”,却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要大陆如何坐下来?如果承认两岸是一家人,什么都好说,不承认,一切都免谈,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原则所在。这一原则,同样不因台湾政局而变。
这次会面,也是对希望的确认。当前两岸关系越走越僵,但放眼长远,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两岸民意还在,两岸重新转暖的希望就还在。只要事情不到最坏地步,大陆不会放弃和平统一的希望。
这次“习洪会”,或许不会有很多具体的成果措施,但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可以稳定人心凝聚共识,对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人民权益有重大意义。
筑底
对国民党而言,“习洪会”是一个“筑底”的契机。
国民党的气势或许不会因此而直接反弹,但至少其两岸政绩得到了再确认,其能够顺畅穿梭两岸的相对优势得到了凸显,同时也让民进党无法处理两岸问题的短板再次暴露。
在两岸冰封的情况下,国民党沟通两岸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更为重要。
当然,民进党当局如果力推“台独”政策,国民党也很难阻止,届时两岸关系会不会崩盘,不是国民党所能决定。当前,国民党若能在岛内稳住蓝营人心,保住两岸一中的理念火种,就算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任务。
国民党内部尚有一些路线之争,目前虽对国共交流没有影响,未来何去何从,还难以断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能不能保住处理两岸问题的核心优势,是国民党能否生存乃至再起的关键所在。
淡定
民进党对“习洪会”的反应,则是不意外的酸味浓浓。
蔡英文办公室昨天表示,正面看待所有正常的两岸民间交流,“两岸双方应该透过良性、不预设前提的有意义对话及交流”。言下之意,交流不应有“九二共识”前提,在野的国民党去对话也是“没意义”。
蔡英文发言人还说,“任何涉及公权力的两岸事务,必须由两岸政府沟通务实解决”,警告国民党不要越俎代庖。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则直接恐吓,洪秀柱不得与大陆签署任何协议,“不要踩法律红线,也不要踩人民容忍的红线”,否则回台就依法处理。
从以上反应也可看出,民进党对国共互动仍然相当忌惮。
蔡英文一手切断了自己的两岸出路,却在“双十谈话”中大谈“善意”,呼吁两岸对话。现在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在对岸得到最高规格接待,凸显出民进党的窘境,也戳穿了民进党的谎言。
正如国台办所说,“九二共识”才是“善意”的试金石。
民进党目前已经露出拥抱深绿的势头,未来想必也只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与此同时,其执政困境也已凸显。台湾旅游业已经扬言要把游览车都停到台湾“总统府”前,因为“已经连停车费都付不起了”,与两岸有关的产业迟早都会受到政治气氛影响,终至无法收场。到时候,民进党无非是重走陈水扁式的激进老路,大陆只需静观其变就好。
有台湾媒体形容,两岸关系虽然不佳,但习近平在“习洪会”上的说话,出人意料的“平和”、“柔软”。
岛叔认为,与其说平和柔软,倒不如说自信淡定更为恰当。两岸这8年乍暖还寒,揭示了两岸关系问题的解决是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除非发生特殊事件,你懂的),无需为一时得失大喜大忧,反而应在顺境中看到危机,在逆境中看到转机。
放眼长远,诚如习近平所说,“实现民族复兴,再创中华盛世荣景,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决定两岸未来的,是13亿人的意志和历史规律,又有什么理由不淡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