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大爱无疆洒西陲——追记江苏镇江援疆干部王华(2)

2016-10-16 09:01:27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王翔摩挲着玉坠,泣不成声。她清晰记得那天王华站在机场安检入口不停挥手。谁承想,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陪伴有很多种,他不是不爱我们的家,我知道,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嫁给他,我为能有这么优秀的丈夫自豪!”王翔含着泪说。

无情未必真英雄。王华爱家人,也爱素不相识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维吾尔族姑娘依力米努尔·马合木提读高二的时候因家境贫困几近辍学。王华和她结成帮扶对子,每年资助她2000元。今年她考上了大连海洋大学。记者来到依力米努尔·马合木提家采访时,她的父亲对这些事情竟然一无所知。原来,王华担心给姑娘带来心理负担,特意叮嘱学校不能让别人知道此事。

记者从伊宁市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400多公里,翻越两三千米的乌孙山,来到位于中哈边境昭苏县境内的77团团场。23岁的薛宇两年前大学毕业来团场宣传科工作。很难想象,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多穿几天裙子。昭苏年平均气温2.9摄氏度,属五类艰苦地区。薛宇说,即使夏季最热的时候,裙子也只能在中午穿上两三个小时。

在77团团场,“农业大数据平台”引起记者兴趣。农业推广中心主任肖建伦介绍,这个平台通过上传图片实时监控土壤结构、作物生长和病虫害情况,专家综合分析后给予具体指导,大大加快了团场从传统农业向有机、绿色、生态农业的转化。政委陈历湘说,这个平台经由援疆干部、镇江市润州区蒋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团长助理高飞协调联系,润州区投资60万元兴建。

高飞告诉记者,这些都属于“小援疆”项目。

“援疆要当主人,不能当客人,更不当看客、评客。”王华这样要求自己。

王华在调研中发现,镇江第一批援疆尽管干了不少实事,但很多项目分散,“撒了胡椒面”,效果不明显。他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小援疆”思路,得到镇江方面和兵团的充分肯定。

“镇江前指”加强与后方协调,在促进镇江市和师市对接的同时,发动镇江市民政、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及各个区县建立与各团场的直接联系,形成“点对点”,填补了“大援疆”遗漏的许多空白。

62团政委傅启军介绍,经援疆干部、丹阳市农委副主任、团长助理贡敏杰牵线搭桥,与丹阳市达成对口支援协议。去年以来,选派9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丹阳进修学习,丹阳实验小学、丹阳五中选派12名骨干教师前往援教。

师市党委书记、政委钟波告诉记者,截至2015年年底,四师可克达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和1.89万元,年均增长15.1%和20.1%;城镇化率由8%大幅提高到65%,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26%提高到52%。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镇江对口支援特别是“小援疆”分不开。

由于成绩突出,王华连续两年被评为兵团对口援疆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援疆干部。8月31日,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追授他师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中组部援疆干部、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秦富平这样评价王华:勤奋敬业,工作出色,公道正派,是“两学一做”的典范,也是兵团“交一个朋友、认一门亲戚、办一件实事、引一个项目、搭一座桥梁、提一条建议”活动优秀践行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满腔真情,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

1998年王华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回镇江工作。18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手不释卷,以爱读书出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