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属于“绿色增产”,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流通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经营方式,逐步走以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粮食流通水平总体不高,粮食损失损耗大、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低。可以把促进节粮减损作为提升储运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粮食收储、运输的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加快实现粮食储运体系现代化。在加工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加工业节粮减损,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有效引导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
因此,可以说,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
要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国家有关部门于2007年启动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试点以来,已为全国26个省区市农户配置了1000万套标准化储粮装具,使这些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23亿斤,促进农民增收25亿元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继续大力实施。同时应抓紧开展大农户科学储粮装具的研究推广,让这项惠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着力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减少粮食储运环节损失。“粮安工程”实施以来,共新建仓容1450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仓容2460亿斤,粮食收储能力大幅提高,安全保粮效果明显增强。但是现代物流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发展缓慢,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落后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加快疏通粮食物流主通道和重要节点,大力发展散粮汽车、火车专列、集装箱等物流方式,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减少传统包装运输带来的损失。
积极引导加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粮食利用率。要继续大力推进“放心粮油”供应网点建设和主食产业化,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营养、便利的成品粮和主食产品。抓紧制订和完善主要粮食品种成品粮国家标准,引导企业科学规范加工,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原粮利用率。支持和引导粮食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设备,发展综合加工和循环经济,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加大产后领域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增强节粮减损智力支持。应着力加强新型粮仓、绿色储粮技术设备、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加工转化技术、粮食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广运用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以及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储粮水平,减少坏粮隐患。
大力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要帮助广大消费者掌握必要的食品营养及储存知识,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爱惜节约粮食意识。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当代“时尚”;不仅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修养,更是“兼济天下”功德无量。(作者: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