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袁隆平失望了 超级稻第五期攻关遭遇失败(图)

2016-09-30 08:47:3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出人意料!袁隆平的超级稻第五期攻关失败了

资料图:2015年9月,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在云南个旧刷新世界纪录——百亩片平均亩产水稻1067.5公斤。

原标题:一次“不成功”的成功测产——袁隆平超级稻第五期攻关武冈验收侧记

新华社长沙9月29日电(记者周勉)举世瞩目的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第二次测产,近期在湖南武冈验收。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此次表现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可以说并不成功。

记者见证了这次测产验收的全过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次成功的测产,测出了科学家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更测出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

9月22日早上8点45分左右,袁隆平和负责测产验收的专家们同行抵达位于武冈市邓元泰镇渡头桥村的示范片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田埂边对测产专家进行了分组。记者注意到,专家组十几名成员中,来自湖南的只有湖南农业大学一名教授。在对“广湘24S/R900”进行简单观摩后,所有人来到示范片旁边的一处凉亭,对田块进行抽签。

一共4块稻田接受测产。其中抽签决定3块,好、中、差各一块,另外由示范片基地再自行推荐1块。当填好田块编号的纸阄被放进盒子里时,有人建议袁隆平亲手抽一个。

“我是运动员不是裁判员,我不抽。”从来到基地就没怎么说话的袁隆平连连摆手,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个提议。

几台收割机和数十名前来帮忙的当地农民跟随专家们也被分成四个组,立刻开始忙活起来。袁隆平则留在凉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自己很看重每公顷16吨(折合每亩约1066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一个多星期之前,在云南个旧的第一次测产结果达到了1088公斤,已经超出了预期。

“但那多少沾了高原和特殊生态环境的光。”袁隆平谨慎地表示,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因此武冈这个点才更具有代表性。

“但即便今天验收成功,也不能算第五期目标完全实现。我还打算去华北平原测一次,如果都成功了,才算数。”袁隆平说。

田里的测产进展得似乎并不太顺利,收割机作业好几次被暂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台机器运行不太顺畅,导致割得不够深,会有一定程度的浪费。记者看到,部分田块里散落了不少稻谷。

最终,专家组对收割上来的稻谷进行打包称重和测定计算后,在上午11时许结束了测产。

在随后数据分析、专家意见汇总环节期间,专家组所在房间的大门始终紧闭。袁隆平像一个初出茅庐的考生,一直在隔壁房间的椅子上安静地等待。

12点35分左右,专家组房间的大门第一次打开,传来了一个初步结果:4块田里有3块的产量都和预期有一定差距。

听到这个信息,袁隆平显得有些失望,他站起来和身边的陪同人员简短交流了几句,分析了一下原因,又坐了下来,陷入了沉思。

在专家组再次合议后,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宣布了最终结果——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武冈示范片的测产未能通过验收。

李立秋说,专家组认为“广湘24S/R900”具备每公顷16吨的产量潜力,但武冈示范片在栽插、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收割时间等环节都出了问题,导致产量不如预期。

此时,现场有记者询问,机械化收割和机器运转状况不佳导致的高损耗是不是应当补算到最终产量中。

李立秋回答说:“这次测产使用的农机的确出了点问题,导致产量比正常的机械化收割偏低3%左右,比人工收割偏低8%左右。”他指出,再好的机械化收割所造成的损失都会比人工收割大,但现在机械化已经普及,鉴于其节约的人力成本对于抵消损耗绰绰有余,农业部要求现在的任何测产都必须采用机械化收割。

测产现场的袁隆平,面对令人失望的测产结果,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种实事求是、紧贴农民生产实际的测产方式以及专家组和袁隆平展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测产现场每一个人印象深刻。

“搞科研就是要百折不挠,科学家最不应该害怕的就是失败。”这是袁隆平此前经常说的一句话。

新华社评:严谨的失败尤为可贵

近日,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第二次测产宣告失败。这一结果出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很多人预料,但却在科学研究的情理之中。

2000年到2014年,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攻关取得了从亩产700公斤到1000公斤连续成功的“四连中”。

于是,有人把袁隆平奉若神明,认为似乎只要他愿意,五连中、六连中也能信手拈来。这次失败的测产证明,科研成果并不是靠“心想事成”和专家名声就能取得的,即使袁隆平这样的学术权威,也有失败的时候。

测产过程体现了科学应有的严谨。为了模拟农民实际生产效果,专家组坚持使用比人工收割损耗大得多的机械化收割。即使如此,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任何科研成果的诞生,必然是建立在长期枯燥的研究和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科学家如果没有对自己事业不忘初心的一片赤诚,根本无法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古今中外凡有建树的科学家概莫能外。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超过半世纪,着眼他追求“禾下乘凉梦”的宏伟目标,这次失败意义也许超过以往历次成功。

在这次失败的测产中,专家组的严谨和袁隆平的坦然,都令人钦佩。严谨赤诚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家风骨弥足珍贵,比创造新的纪录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