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毕节官员谈留守儿童死亡:再经不起这样的事了

2016-06-16 19:15:25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2016年4月23日,贵州毕节市田嵌彝族乡,张莉琴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如今,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016年4月23日,贵州毕节市田嵌彝族乡,张莉琴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如今,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016年4月23日,贵州毕节市田嵌彝族乡。赵昭燕正在厨房烧菜,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016年4月23日,贵州毕节市田嵌彝族乡。赵昭燕正在厨房烧菜,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016年4月23日,贵州毕节市田嵌彝族乡。杨祖荣(戴帽子)一家合影。

2016年4月23日,贵州毕节市田嵌彝族乡。杨祖荣(戴帽子)一家合影。

2016年4月25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居仁中学。陈超,15岁,爸妈在贵阳打工,这件衣服是儿童节时,爸爸给他的礼物。

2016年4月25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居仁中学。陈超,15岁,爸妈在贵阳打工,这件衣服是儿童节时,爸爸给他的礼物。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学。杨桃,14岁,爸妈在浙江打工,这件衬衣是过年时,妈妈回来给他买的。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学。杨桃,14岁,爸妈在浙江打工,这件衬衣是过年时,妈妈回来给他买的。

“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看着这些话,曹永萍心里发凉,躺在异乡的出租房里,两口子也在想,“咱俩这父母当得到不到位。”

文|刘珍妮图|尹亚飞编辑|苏晓明

距离毕节市七星关区113公里的田坎乡,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在通往茨竹村的公路旁边,一幢二层小楼紧邻马路,贴着整齐的瓷砖。

去年6月9日,小楼主人张方其的四个子女在家中服农药死亡,最大的哥哥14岁,最小的妹妹5岁。

如今,小楼的铁门紧锁,有村民说,春节后,张方其就不见了踪影。

4个孩子的死,使毕节再次与留守儿童连在一起。此前2012年11月19日,也是在毕节七星关区,5名儿童在街头的垃圾箱内取火,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毕节再也经不起这样的事情了。”一位官员对剥洋葱说。

毕节有180余万人在外务工,据毕节留守儿童办公室介绍,目前有农村留守儿童26万多名,全部建立了档案。与2015年相比,留守儿童减少了约6万名。

另外,截至今年4月底,毕节市已劝导45000余名留守儿童父母返家,其中,22000余名返乡父母在本地就业。

数据背后,毕节的压力仍在。

(一)

张家4个孩子出事,在广东中山打工的杨祖荣、曹永萍夫妇,从手机弹出的新闻知道了此事。

老家4个孩子喝了农药,让两人夜里睡不着觉:他们的三个孩子,当时也在老家。

他们想过把孩子们带在身边,可现实又不允许。

“大城市里,外地孩子想上个公立学校,手续、证件就是个门槛。”杨祖荣对剥洋葱说,过去很少意识到他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别人家出了事儿,才感到后怕。”

曹永萍在新闻里看到张方其大儿子写的遗书:“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看着这些话,曹永萍心里发凉,躺在异乡的出租房里,两口子也在想,“咱俩这父母当得到不到位。”

杨祖荣说,“做父母的,对自己孩子,应该多关心一点,多去照顾,不能总把他丢在一边。就像不关自己的事一样,这样心里过不去。

去年7月,夫妻俩接到村干部的电话,“让尽量回去一个人照顾孩子,村里想办法给找个工作。”两人决定,都回老家。

回家的火车上,杨祖荣的手机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响,“孩子们总问,爸爸妈妈到哪了?”

现在回家多半年了,看见孩子们成绩变好,杨祖荣就觉得他们的回归有价值。

(二)

今年,父母返乡,让茨竹村的留守儿童减少到了114人。按村委会此前的统计,"6·09"事件之前,2400多人的茨竹,有1300多人外出打工。

响应中央选派“第一书记”下基层工作要求,去年7月31日,梁曙从贵州省委政法委被派任到茨竹村担任“第一书记”。

13岁的赵龙(化名)是梁曙帮扶的孩子。赵龙10个月大时,母亲离家出走,9岁时,父亲去世,靠爷爷奶奶养活大。

第一次到赵龙家,梁曙有点傻眼,木屋房子昏暗,赵龙又黑又瘦,头发长到了耳朵下面。旁边站着他16岁的姐姐赵梅(化名)。两姐弟是低保对象。

赵梅是赵龙大伯的孩子,是遗腹子,母亲在她两个月时离家出走,没见过双亲。

梁曙带着两个孩子到镇上剪头发、买衣服。每个月从他的工资里,挤出个三五百,算俩孩子的零花钱。

他们喊梁曙叫“梁叔”。

“梁叔”最高兴的事儿是俩孩子学习成绩好,“姐姐上初三,能在班里排前三名。”

4月底,梁曙看望姐弟俩时,又给赵梅鼓了把劲儿,“你好好考,我一个朋友准备资助一些学生,我给你争取个名额。”

毕节民政部门负责人向剥洋葱介绍,对贫困家庭监护缺失儿童,在享受低保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发放100至4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

(三)

15岁的彭晓敏是居仁中学初二学生。儿时失去双亲,与奶奶、叔伯一起生活。她的家距离学校有20多公里。

2016年4月24日,彭晓敏正在家看书。

2016年4月24日,彭晓敏正在家看书。

2016年4月24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路嘴村,15岁的彭晓敏正在割猪草。

2016年4月24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路嘴村,15岁的彭晓敏正在割猪草。

2016年4月24日,彭晓敏上学前正和奶奶聊天。他和八九十岁的奶奶住在路嘴村,从家到居仁中学上学,翻山越岭需要走三四个小时。

2016年4月24日,彭晓敏上学前正和奶奶聊天。他和八九十岁的奶奶住在路嘴村,从家到居仁中学上学,翻山越岭需要走三四个小时。

2016年4月24日,彭晓敏上学路上。

2016年4月24日,彭晓敏上学路上。

学校的宿舍为她解决了上学跑山路的问题。

居仁中学留守儿童工作的负责人杨兴武说,"6·09"事件后,留守儿童、孤儿等困境儿童优先入住宿舍。

据杨兴武统计,学校2390名学生中,222人属于留守儿童,其中119人选择住校。

据毕节市留守办统计,全市寄宿制中小学已达861所,62300多名留守儿童已经入住,占所有住校生15%。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学,彭晓敏正在宿舍收拾东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食宿都是免费的。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学,彭晓敏正在宿舍收拾东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食宿都是免费的。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内,一名留守儿童正和心理老师聊天。

2016年4月25日,居仁中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内,一名留守儿童正和心理老师聊天。

离毕节市区不远的朱昌小学也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6·09"事件后,学校将2014年开放的学生宿舍,改建为“阳光少年之家”。校长李红解释,尽量不给孩子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

这栋3层楼的“阳光少年之家”除了可以供200多名学生住宿外,还包括了亲情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功能。

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在亲情聊天室和父母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联系。

2016年4月26日,朱昌镇小学,两名学生,正通过学校聊天室里的电脑和在外打工的妈妈视频聊天。

2016年4月26日,朱昌镇小学,两名学生,正通过学校聊天室里的电脑和在外打工的妈妈视频聊天。

(四)

毕节市教育部门要求各县、乡的中小学,组织教师,针对在校期间的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家访。

在居仁中学,130多名老师中,有89名老师参与家访。教师王蕾负责8名学生的家访。

王蕾没车,多数情况下是走路去,最近的村子也要1个小时。她有一个5岁的小女儿。丈夫在毕节市区做生意。

于是,周末,她经常带孩子家访。天晴时,女儿还能跟着她走。可遇上下雨,女儿就要王蕾背,大雨有几次把女儿淋到发烧。

2016年4月25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居仁中学的王蕾老师,正背着女儿走在去家访的山路上。

2016年4月25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居仁中学的王蕾老师,正背着女儿走在去家访的山路上。

2016年4月25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居仁中学的王蕾老师带着女儿,正在对一名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2016年4月25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居仁中学的王蕾老师带着女儿,正在对一名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儿女生病后,丈夫抱怨说,“到底你的学生重要,还是闺女重要!”

后来,杨杰陪妻子一起去家访,见到一个叫小康的孩子。“爷爷是脑血栓,一句完整话也说不出,全靠得关节炎的奶奶下地干活,父亲早亡,母亲在服刑,小康杵在屋里的角角里,老师不问,一句话也不说。”

回家路上,杨杰再没抱怨啥,他对妻子说,“以后忙不过来,把我喊回来,我带你去。”

(五)

今年春节前,梁曙坐在办公室,给在外务工的村民们编发了一条短信。

短信编写了一个多小时,“你们在外打拼……远离家乡,给孩子留下一个伤心的名字——留守儿童……家中年迈的双亲也需要你们照顾,他们望眼欲穿……”

梁曙觉得光打感情牌也不灵,他又补上了吸引他们回来的关键——解决就业、赚钱养家的路子。

今年4月底,在茨竹村的山沟沟里,占地3100平方米的8间猪舍已经建好。这是梁曙吸引社会资金建起来的母猪养殖基地。未来,他计划养300头母猪,40%作为集体经济,60%无偿给村民养殖。“边上树林子下的100多亩地,搞林下养鸡。”

2016年4月23日,毕节市田嵌彝族乡第一书记梁曙,背后是他上任后帮助村里建立的母猪繁殖基地。

2016年4月23日,毕节市田嵌彝族乡第一书记梁曙,背后是他上任后帮助村里建立的母猪繁殖基地。

通过调研,他发现茨竹村最适合种的是皂角和辣椒。现在村里2000多亩的辣椒育苗基地、6000亩的皂角种植基地,已经有返乡回家的村民开始打药除草,皂角树树苗已经长出一尺多高。

2016年4月23日,毕节市田嵌彝族乡,张莉琴和爷爷奶奶,背后是她家正在盖的新房。她的父母在外打工。

2016年4月23日,毕节市田嵌彝族乡,张莉琴和爷爷奶奶,背后是她家正在盖的新房。她的父母在外打工。

杨祖荣、曹永萍夫妇也种植了皂角和辣椒,加起来一共5亩。

杨祖荣对剥洋葱说,如果不能满足家里的生活,他还会选择去打工,但这次,肯定会留妻子在家。“不让娃娃再留守。”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