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天我们举办“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第四场,邀请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雷海潮就“健康北京建设——新思路和新重点”作专场报告。以下为雷海潮副主任所作报告内容。
报告人:雷海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9:30
地点:东城区第一文化馆风尚剧场
相关:
H5:北京市卫生计生工作发展新思路
图解:一图看懂北京市卫生计生工作发展新思路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雷海潮邀你加入群聊
主持人(贺亚兰)
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报告会现在开始。我是市委讲师团贺亚兰,代表市委宣传部主持今天的报告会。为贯彻落实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宣传我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经报郭金龙书记和王安顺、李士祥、李伟等市领导的批准,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讲师团、市教育工委定于3月下旬至5月下旬联合主办“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今天我们举办报告会的第四场,邀请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雷海潮就“健康北京建设——新思路和新重点”作专场报告。下面请雷海潮副主任做报告。
雷海潮
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到东城跟大家共同探讨和汇报交流一下关于在健康北京建设未来五年的考虑,同时也是重点的改革发展内容。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年,历经一年多的研究,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对于“十三五”期间如何推进改革发展,如何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作出了战略谋划。市卫生计生委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十三五”的规划和编制,今天已经形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改革发展内容安排。借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同时也恳请大家对我汇报的内容进行批评和指正,如果有好的建议,我们随时都可以进行交流、吸收。
今天上午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跟大家交流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十二五”期间卫生和计生工作,在推进健康北京建设方面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效。通过“十二五”这五年的奋斗,健康北京建设的基础更加扎实稳步。
第二,在“十三五”期间健康北京建设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思路。
第三,从落实“十三五”期间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在健康北京建设中予以实施和落实,谈一些重点工作的思路,以及如何实现卫生计生工作的创新协调发展。
第四,如何促进开放发展。
第五,如何实现共享发展。
这是今年上午安排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跟大家简要汇报一下在“十二五”期间健康北京建设方面取得的基础工作成效。
首先看一看最能反映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健康状况方面的指标变化。在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2010年到2015年全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变化。在2010年全市居民期望寿命是80.8岁,到2015年居民的期望寿命已经增长到82岁。在过去的五年里,以每年0.2岁—0.3岁的幅度在提高期望寿命的水平。生活的更加长久及生活的更加幸福,这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通过五年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也加上卫生计生系统的努力,北京城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又有了新的提高。如果我们看一下在期望寿命中男女的情况还是有区别的。女性的期望寿命现在已经突破的84岁,男性也已经突破了80岁。
总的来看,男女平均下来是81.95岁,也就是82岁平均水平。
此外,再看跟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健康程度的孕产妇死亡率的指标,是以每十万孕妇产作为衡量和计算单位。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十万分之十二,在十万个孕产妇中发生死亡的概率是12个人。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数据一直控制在十万分之十以下,最好的年份曾经达到十万分之六,十万分之七。
2015年全市孕产妇的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八点七的水平。这样的水平无论是在全国来看,还是在亚太地区来看,都是相当不错的。刚才我提到人均期望寿命82岁的水平,如果拿到国际上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可以看到,仅仅比挪威低一岁,跟日本的期望寿命几乎持平。所以北京的人均期望寿命即使拿到国际上,人均82岁的期望寿命也是相对骄人的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也是相当不错的水平。
再看婴儿死亡率也是国际上通常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第三个非常敏感而通用的指标。大家可以看到2010年全市婴儿死亡率千分之三点三,这几年经过大家的持续努力,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上,同时婴儿死亡率还在不断地改善。到2015年,婴儿死亡率下降到千分之二点五。这样的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当中是最好的。也是全市大家共同努力营造的良好的结果。
对每个家庭来说,孕妇、产妇和婴幼儿都是大家所关注的重点对象,这样一个数据的变化背后牵扯的都是家庭的安定和幸福。所以作为卫生计生系统,我们一直把这样一个指标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再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现代化大都市,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轻易不能松懈。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可以回顾一下2003年春夏之交发生的非典疫情,对北京很多居民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是北京这样一个国际交往中心的大都市必须时时刻刻都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这个数据也是以每十万人口作为计算单位,甲乙丙三类传染病一共是30多种传染性疾病,加在一起2010年报告发病率是十万分之八百二十八点五,到2015年改善到约十万分之四百九十九,这是逐步改善的过程。北京在传染病发现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好的,这个数据实际上跟一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传染病工作的基础工作水平和能力密切相关的。假如说,我们的传染病防控网络不健全,捕捉的传染病会比较少。我们在不断提高传染病的发现和甄别能力基础上,又在发生在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的趋势。因此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健康指标方面的情况。
再报告一下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能力增强的表现。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工作,面向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不断扩大,现在像常住居民提供12大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比国家规定的服务项目多了2项,这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委、市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工作的表现。
拿重大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来看,国家在医改当中区分两类不同的情况,一个是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主要是指的一些重大的传染病疾病,也包括一些危害居民健康的肿瘤情况。另外还有大量的日常居民所接触到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包括健康检查、筛检、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北京实施了11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比国家规定的项目多了6项,这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重视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再看拥有的医疗床位,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得病就有轻重缓急之分,重病就需要住院医疗。我们看床位方面的变化,到2013首次突破十万张,2015年底床位是11.84万张。所以医疗床位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也有了大概两万张以上的增长幅度。
再看一下医疗卫生系统产出的工作量,也就是给社会提供服务的情况。在2010年全市总的门急诊诊疗人次1.46亿人,到了2013年突破了2亿人,达到2.19亿人次,2015年全市总的诊疗人次突破了2.35亿,北京市常住人口是2170万,全市总的诊疗人次是2.35亿,相当于一个老百姓看了10次病。当然这里有一些是外地患者来京产生的服务量。大家从这个数据能够看到卫生系统工作的总量在提升。如果联系一下我们的医生数和护士数的变化情况,其实这种服务量的增长主要是以挖掘潜力、提高效率换来的。因为卫生资源,我们的医生护士数并没有相应比例的增加。
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跟2010年相比几乎提高了70—80%的工作量的产出,但是我们的医生数、护士数只增长了20—40%。所以主要是大家工作效率的提高。当然很多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牺牲节假日这种情况也非常多见。
再看出院的人次,2010年全市183万出院人次,到2015年全市一年当中出院的人次突破了达到340万。也是70—80%的增长幅度,出院量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结构方面,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得到优化。第一体现在布局方面,我们为了重点提高郊区卫生服务能力,全市加强11个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到现在11个区域医疗中心已经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另外,为了适应像东城、西城居民不断外迁新的人口分布形势,在五环附近新增和新建了或者加强了新的医疗服务设施。现在在五环附近形成了33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所组成的服务体系,所以老百姓看病不用像原来一样都要跑到东城、西城范围内进行就诊,可以比较相对方便地在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工作地附近就可以得到医疗照顾。
再看一下所有制的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公立医疗机构在其中所占的相对份额是在减少的,非公医疗机构所占的份额在逐步提升。全市非公医疗机构已经突破4100所,在所谓的有规模的医疗机构中,医院这个层次在600多家的医院当中,非公的医疗机构已经占到63%,甚至都超过了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当然非公医疗机构建立的时间比较短,一般服务的规模还没有那么大。我们看一看服务量,如果数机构数,已经占到医院的数63%,看门急诊量和出院量也已经突破了10%。所以在“十二五”期间非公医疗机构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任何国家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决定和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的方向引导是密切关联的。
大概回顾一下最近一两年的情况,尤其是在2010—2015年的医疗机构设置情况来看,如果每新增三家医疗机构,大概有两家是非公医疗机构,公立机构只会增加一家。所以非公医疗机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的卫生综合改革。大家都知道,北京社区卫生基础比较好,我们所在的东城,区委、区政府对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历任党委和领导都非常重视,东城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市也是有特色的,也是贡献经验的。当然从全国角度来看,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比较早,水平比较高,服务也比较规范。
“十二五”期间主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水平,还有公益性运行机制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家都知道,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保障相应的经费需求,同时向居民免费或者低价格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也在逐步扩增。刚才我提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很多项目都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提供的。在北京还推出了家庭医生式的签约服务,大家看电视新闻就可以看到,前天中央深改小组刚刚研究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其中就包括卫生领域,当中有一个文件是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改革文件。应该说在这方面北京五年以前就开始探索签约式的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让居民和社区卫生机构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紧密的、长期的联系。
居民一旦有了健康问题,有身体不适可以找距离自己最近的家庭医生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寻求帮助。生活在北京,大家也是相对比较幸福的,就全国来看,这样的情况还是处在起步阶段。
二、在基本药物制度方面新的进展。北京在“十二五”期间调整基本药物范围,现在基本药物数量已经达到699种,在全国来说不是最高的,但是也是相对比较多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居民能够在社区基层方便用药,而且解决自己主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基本药物在全市销售过程中是不加价,多少钱进的药就是以平价卖出,原来有15%的药品加成,现在已经没有15%的药品加成,因为各级政府已经保障了社区卫生机构的有关人员经费和一部分的运行经费。
三、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北京率先在市属的五家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像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在药品销售过程中,15%的药品加价都取消了,转而通过增设新的医事服务费和增加相应的政府辅助责任,维持医院运行机制。后续北京在延庆、密云陆续加入,现在已经有了“5+2”改革范围。尤其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各个区委、区政府落实中央的要求是非常坚定的,政府规定对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和规定在北京坚定不移落实到位。
四、引导社会力量办医。
五、北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取得成效。一方面覆盖的人群在逐步扩大,覆盖的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95%甚至97%、98%以上,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另外保障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居民个人得医药费用负担比例是在逐步下降的。以去年为例,现在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都相应进行提高,新农合达到了每人每年政府补助1040元,城镇居民补助的标准提高到1000元。
另外在十二五期间,北京有特色的一项工作建立全市卫生绩效评价制度,发展了指标体系,而且对全市和16个区卫生绩效每年都进行评价,有利调动了区委区政府加强卫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区委、区政府做到卫生工作很好地引导了方向。因为这些评价的指标反映了卫生发展的规律,同时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这是很好的方向性引导。要抓卫生工作必须要抓好这20个最基础性的关键指标。我们接连评价了三年的时间,总体效果是非常良好的。今天所在的东城,在最新的一次评价中得分也是相当高的,大概在全市和西城之间只有0.1分的差距,东城、西城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都起到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六、生育政策更加完善。去年年底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当中提出了实行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北京都进行了逐步落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对于全面两孩政策是非常欢迎的,而且生育的意愿和生育的行为已经在逐步显现。当然从卫生系统所承载的压力来看,对我们来说面临供需矛盾。现在也在对孕产妇建档问题和产科产床调配问题都在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和安排。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孕产妇在这方面的愿望和需求。
在计划生育管理措施方面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比如从原来生育审批制度改成生育审批登记制度,很多服务还可以在网络上办理。另外对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又发生家庭意外情况的有帮扶和救助机制,这也是为了体现国家和政府为公民个人履行公民责任良好的回报。
七、卫生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方面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新的突破。比如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队伍。现在每年能够培训住院医师两千人左右,整个“十二五”期间规范培训的医师有一万人,这些人将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就能为我们的居民提供更加同质化,更加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具有长远和历史性的意义。在“十二五”末启动专科医师的培训,在不远的将来大家都可以受到两种制度的教育和培训,一个是住院医师,作为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当中的一个起步,如果大家向专科医师方向发展还有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与之相衔接。还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继续推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培训工作。
另外大家都知道是国家医学中心,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发展能力、人才教育培训能力都是非常高的。“十二五”期间开展544项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出了68项适宜的科技成果应用项目。“十二五”时期全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4项,北京市奖项287项。
此外,在人才方面,我们还实施和落实国家的千人计划,主要是面向海外引进高端人才计划,这由中组部来组织的。另外北京市搞了人才方面的海聚工程,有多位海外留学和工作经验的专家回到北京从事新的发展机会。另外,北京医疗卫生系统也有数人入选北京学者,这在北京市是相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目标是将来能够培养具有冲击院士竞争力的专业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在北京地区拥有国家级的重点学科107个,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市级重点学科24个,同时拥有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6个,这在全国的数量都是首屈一指的。
我们再看重要服务方面,中医服务业是整个工作卫生服务体系的一大特色。我们所在东城也非常重视发展中医特色的服务。现在全市中医注册医师2.2万人,中医类的医疗床位数接近两万张,现在有21所三级的中医院或者中西医结合的医院,有11个区有区属的三级中医医院。东城是中医院发展的示范区,我曾经在东城范围工作过,也生活过,地坛公园就是非常好的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群众娱乐、休闲的场所。目前,地坛公园在宣传中医药文化方面所发挥得独特作用仍然在不断彰显。在这里也特别祝愿东城区能够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项工作能够做得更好,把中医药文化能够更加植入人心。
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方面,建设了267个基层中医服务综合诊区,建设了7个山区中医流动医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中医发展无论是北京还是外地都有非常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中医药与西药相比普遍具有简便的作用。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接触中医药的服务,应该说中医药在我们国家发展卫生事业的过程中,在推进医改当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中医治未病,就是在没有发展到疾病的状态下,对你的身心进行全方位调整。我们做卫生工作就是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这就是党对卫生工作最高的要求,也是终极的希望。如果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这才是更好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所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是西医难以比拟的。在这里特别呼吁大家对于中医药一要信任,二要传承,三要发展和创新。这样能够使得祖国的中医药学在卫生事业发展中会发挥更加良好的作用。
九、在卫生计生投入方面,“十二五”期间持续加大。2014年全市卫生总费用接近1600亿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占25%,社会卫生支出占56%,两者相加超过了80%的比例。现在在北京所发生的医药卫生总的花费当中80%以上来自公共基金,个人花费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小于20%。全国的水平仍然在30%左右,所以北京比全国低了至少十个百分点。推进医改的角度,在卫生总费用中逐步降低个人承担的比例作为改革发展的目标,北京是远远领先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细看一下详细数据,因为2015年的数据还没有核算出来,拿2014年和2010年对比,其中政府卫生支出394.4亿元,比2010年增长73.9%,社会卫生支出89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1.3%,个人现金卫生支出309.7亿元,比2010年增长52.7%。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19.4%,比2010年下降5.5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个人在里面相对比例是在不断下降的。
“十二五”期间我们也非常重视营造有助于健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如果说我们要从提高居民健康的角度来看,仅仅靠提供良好的、适宜、高技术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说,空气污染问题控制不好,再去发展水平再高的呼吸科,拥有更高的呼吸科的床位和医生,所起的作用都是针对末端,而不是针对起始。
我们必须从促进老百姓健康的角度来告诉全社会,呼吁和引导公众的力量,如何去创建有助于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全力林木绿化率达到59%,公众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PM2.5浓度比2012年也有下降,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也有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也有了改善。
在爱国卫生运动方面创建12个国家卫生区,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就业增加、保障有力、教育普及,在这里也分享一下两个学术研究的成果。
有一位经济学家研究人类400年期望寿命的改善,人类寿命的延长第一位的贡献因素不是医生和床位,也不是抗生素的发明,这位经济学家研究以后揭示平时大家想不到,但是听起来绝对有道理的研究结论,就是人类吃了更多的食物,有更多的热量,是因为农业的发展。这是就全球来说400年的结果。世界银行出版的《经济增长与健康》在这本书有引述。
北京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惊喜发现,除了与卫生因素有关以外,我们发现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延长对于居民期望寿命的改善也起到了正向作用。另外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也对居民期望寿命起到了正向的作用。还有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对于期望寿命的延长也有贡献。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从促进健康的角度,要动员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卫生系统当中的医务人员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要发动社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
我们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爱国卫生运动,这是一条我们国家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的经验,应该继续坚持。现在我们又提出健康城市的建设,跟我们提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这是就“十二五”时期卫生计生工作的主要成效,跟大家做一些简要的回顾。
第二部分,关于卫生计生事业在“十三五”期间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对于“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和健康北京发展形势的研判以及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外部条件。
中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一个统一的准绳,我们都需要去认真学习和领会。特别是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我们认识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中国梦的民族来讲,如果不秉承创新根本的发展理念,我们的发展就难以找到新的动力,我们的发展也难以持续。所以中央把创新发展放在了第一位的核心位置。协调发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拥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还有就是绿色发展,这是相对以前我们粗放型的发展,不集约,不搞规模经济,破坏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和谐相处而提出来的。所以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也都有非常强的指导价值。另外就是共享发展,强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够做到人人共享,做到全面共享。
还有开放发展,因为我们国家从1978年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们现在也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经济体,而且在全球是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从出口的货物来看,是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从进口来看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对中国开放经济体来说,我们要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制定,更多体现中国声音和中国利益,所以开放发展也是在“十三五”期间必须关注的方面。
这些发展理念对于做好健康北京建设和做好卫生计生工作都是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另外中央也对于“十三五”期间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在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消除现阶段按照现行标准确定的绝对贫困方面,这都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发展目标。中央扶贫办的一个数据,在现有5000多万的贫困人口中,如果分析致贫的原因,在100个贫困家庭中有42个家庭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因为自然灾害,劳动力的丧失或者突然情况,其他所有单个因素都不如因病致贫的因素高。有的省里因病致贫达到48%,在北京总体上我们没有贫困的问题,但是有一个防止城乡居民因病掉入贫困陷阱的工作定位。因为现在有一些疾病我们是有了治疗手段,但是治疗手段成果非常昂贵,有的时候不是一些家庭通过个人力量所能够给予的。北京总体上不存在贫困问题,但是我们应该防范因为疾病所带来的可能致贫的问题。所以加强医疗卫生系统的公益性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能力,在“十三五”期间都是非常紧迫的一项任务。
就北京的工作来说,还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疏解城市功能,这些都是北京在“十三五”期间特有的历史任务。
第二,就北京卫生服务供给和需求来说,两者关系非常紧张,我们仍然面临资源相对短缺和需求快速上升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的机构,我们的医护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还要进一步壮大,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当然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单单量的扩增,我们也要贯彻和落实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略。
另外为了推动资源的均衡发展,在“十三五”期间也在考虑如何把城区内的资源疏解到城市功能的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向生态涵养区发展,这样使全市卫生资源布局更加合理。
再一个促进京津冀卫生计生的协同发展,包括在人才方面的交流、技术方面的合作、信息方面互通互联,方便三地患者改善方面也需要做大量工作。十三五期间还是筹备冬奥会的重要历史阶段,2022年将在北京的延庆和河北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卫生方面的保障任务还是非常繁重的。前几天大家也注意到有这样的消息,京张高铁已经开始建设了,届时建成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之后,北京到张家口的物理距离虽然没有缩短,但是时间距离会大大缩短,通行的方便程度会大大提升。卫生方面也要为冬奥会的筹办做好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储备和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们确定了主要的卫生计生方面发展的指标,跟大家首先报告一下关于健康指标方面。我们分析了一下,北京在“十二五”、“十一五”期间,甚至二三十年前期望寿命的发展趋势,如果人口的期望寿命超过75岁以后,改善的速度是慢慢下降的但仍在提升。这就像登山一样,比如珠峰的大本营5000—6000米的地方,很多人都能到大本营。但是登到7000米和8000多米的就很困难,真正能登顶的人很少。北京现在的期望寿命已经在全球发达国家经济体当中处在第一行列的位置,达到人均82岁的水平,要想再提高期望寿命,按照以前每年能够长0.2岁、0.3岁的水平很困难。而且现在北京市民对于健康的认识也在改变,也在变化,不仅要求生活的时间长,还要生活的有质量。
我们分析,期望寿命增长规律,把“十三五”期间北京期望寿命的改善幅度设定在这样一个范围,每年能够长0.1岁,力争长0.1岁,五年提高0.5岁,到五年之后能够达到82.4岁的水平,这个在国际上是非常高的。国际上超过80岁的国家,有很多国家到80岁以后就很难再去提高了。即使每年提高0.1岁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而且不仅是卫生系统的努力,健康促进的问题涉及到农业,涉及到教育,涉及到就业,涉及到环境保护,涉及到食品药品的安全,涉及到我们饮用水的安全方方面面。如果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仅靠医疗卫生服务能够起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必定是受到限制的。
婴儿死亡率提出来,经过专家论证的目标提出在千分之四以下,2015年的数据已经在千分之四以下,但是我们分析发现,有一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里面。主要的原因是前面实行二孩政策之后,高龄孕产妇增加,相应会增加一些风险。在医学上我们也有措施,把致力于降低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但是要看到有一些客观的挑战。孕产妇死亡率在“十三五”定的目标不超过十万分之十一,这也是根据新的人口形势,经过专家研判之后提出的指标。
再看传染病的情况。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防治也提出以下几个目标,比如甲乙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在十万分一百七十,另外伴随老龄化增多的情况,针对慢性病也提出服务的目标,比如高血压患者的规范服务和糖尿病患者的规范服务率都要达到80%以上。提出孕产妇的系统服务率超过97%,儿童保健系统服务率超过95%,老年人健康服务率超过70%。从传统来说,对于孕产妇是高度重视的,相对在老年服务方面,起步比较迟缓一些,所以在“十三五”期间专门把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问题作为一项工作的目标放到“十三五”规划里。
在计划生育里提示落实两孩的政策,户籍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9%以上。在卫生资源配制方面,到2020年,每千人口的床位数达到6.1张。按照现在实有的床位,未来的五年北京将会有两万张以上的床位总量增加,来适应老龄化的局面,适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新的需求,也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方面的需求变化。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于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提出集约发展的控制目标。这就是刚才我讲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些目标的导向,不是鼓励大家去发展特别大型的,而且又聚集特别多患者的医院。
其实我们的医疗服务从老百姓这端来讲,我们希望是越贴近自己越好,不一定是到大型医院当中,大家要奔波几十公里去看病,那是不方便的。因此对于特别规模大的这部分医院要进行控制,这也是国家的要求。国务院在医疗卫生体系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公立综合医院床位控制在1000张左右,最高不超过1500张。如果超过1500张床位要向国家卫生计生委进行备案批准的,地方政府要无权审批15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我们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我们对区级医院提出的要求,区级医院应该控制在八九百张的水平。规模过小又没有规模经济的效率,这需要一个平衡点。另外提出专科医院规模控制的标准,主要是防止公立医院规模过分扩张的趋势,这也符合中央对北京的要求,疏解核心区的资源,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老百姓,而不是距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我们也树立改革发展的内容,要按照医疗、医药、医保三个机制推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几个方面。
一个是夯实基层的卫生服务,包括加强能力,提高水平,改善服务,维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化的运行机制。我们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就应该体现在老百姓这一端接受的服务价格适当下降上,要不然政府投入就难以彰显效果。
因此,维持一个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运行机制,这是改革的永恒的主题。
二是强化公共卫生,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得病以后才是医疗卫生体系解决的问题。因此公共卫生工作是轻易不能松懈的。我在这里也特别呼吁大家去重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有的时候也跟党政领导进行接触,但是大家往往对于卫生工作有一些偏差的理解,把卫生工作简单理解为治疗性的事情,其实卫生工作是保卫生命的,绝对不仅仅是治疗。另外把医疗工作简单理解为是大医院的医疗工作,这都不符合要求。
其实卫生要追求比较好的投入产出效率,就应该多去重视群体卫生,多去重视基层卫生,大医院是服务的末端,是在少数极端情况下,不得已的情况下,大家才利用三级医院大医院提供的诊断治疗服务。要从普惠性角度来看,基层卫生、公共卫生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所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
三是发展医疗保障。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一方面巩固我们现在覆盖的人口面,现在提出医疗保障在“十三五”期间覆盖的人口要维持在98%以上,而且要整合农村的新型农村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同时继续提高保险的报销水平,还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医疗保险资金的支付方式要进行改革。多种支付方式并存,来影响和调整医院服务行为。
四是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刚才我已经提到一些。
五是继续促进社会力量办医。在“十三五”期间非公立医院所拥有的千人床位要达到1.5张以上,现在每千人床位一张床,现在还有0.5张床以上的增长空间。公立医院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很重要,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性特点,提高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其实老百姓对政府设立的公立医院有自己的预期,之所以现在对公立医院有抱怨和不满意,是因为和我们心目当中作用和形象有距离,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公共政策的着力点使公立医院能够更好恢复到人民群众当中所期盼的形象和地位上。这就是我们改革的着力点。说的经典一些也是民之所向,就是改革的所向。
另外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在完善公立医院机构补偿机制方面,今年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政策,现在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预计会在下半年适当时刻进行比较大范围的推开。围绕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市委市政府也正在研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方面的文件,主要是加强基层,疏导大医院,理顺医疗机构之间的彼此关系和功能定位,同时通过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和价格政策加以引导,以此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北京已经在全市建立43个医疗联合体,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医疗联合体还要继续增加,我们设想的目标增长到50个左右,当然在“十三五”期间不仅是数量的增加,医疗联合体内部各个机构之间功能定位和彼此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同时也在探索对医疗联合体在付费方面能不能做一些机制性的变革。
在创新发展方面,跟大家分享以下重要的信息,北京在“十三五”期间将围绕首都居民重大的疾病开展研究和课题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建立多层次的公共研究和开发平台,推进前沿技术向医学应用转化,包括生命科学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等。
另外继续扩大北京地区优势学科,比如在全国,当然整体北京的水平都很高,但是有一些特色的专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比如说我们的神经科学,脑科学,运动医学、骨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包括肿瘤治疗等方面,在北京都拥有非常雄厚的基础。
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另一方面继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保持首都地区在医学科技创新和临床治疗方面的领先地位,这也是首都所承载的四个中心当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就是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点也应该在卫生领域中得到彰显。
继续实施十大疾病的科技攻关和管理,以及首都卫生科技发展项目。我们通过这个项目对提升首都地区科技研发能力都起到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最后一点,在创新领域当中,我们也非常强调和重视加强软科学和管理政策的研究,一般来说从通常的角度,我们想到的技术创新,其实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在管理和制度上不能够和技术创新相同步,到头来也会阻碍技术创新。所以加强管理和政策的研究,也是我们创新当中应有之意。
在协调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方面,跟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协调发展首先要补短板,大家可以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总的的来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处在相对短板的位置上,我们要着力扭转卫生计生事业落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二是扭转卫生计生服务落后于居民健康需求提高的局面。三是扭转卫生计生服务落后于公共服务发展的局面。这样才对卫生计生补短板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方向和思路。要想补短板,很重要的是要拓展公共投入的渠道,增加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特别是在北京,我们有限的公共资源应该更多投入到生态涵养区,投入到农村,投入到基层,而且向公共卫生领域倾斜。
在这里特别提示一点,加强管理的地方,看一看我们的卫生计生管理,到区这个层面,政府的管理架构是健全的,但是到乡镇、街道、居委会,卫生计生管理职能相对变得比较弱化,甚至在一些街道、乡镇,我们找不到卫生计生的管理部门。
我们只有服务机构,但是找不到统筹资源,动员社会参与的管理机构。当然也有的区做得比较好,在乡镇和街道层面,设置了卫生计生的管理科,或者叫公共卫生科,这些都是政府职责的体现,应该大力倡导和建立在基层的卫生计生管理行政组织。
另外大家可以看看宪法,宪法当中有一条要求被大家所忽视,宪法有一条明显的规定,在村委会、居委会要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但是大家可能学法还是学得不够全面和彻底,我们都没有很好地去贯彻落实宪法的要求。
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要想使得预防工作到位,要想使得公共卫生责任落实,在居委会、乡村应该按照宪法的要求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来管理大家的卫生方面的公共事务。这是在补短板方面。
在优化资源布局和配置方面,准备启动一批医疗卫生的疏解项目,初步拟定有20多个城区卫生资源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新城区疏解的项目。
另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签署卫生计生的协议,这是到2017年重点支持北京周边地区提升能力,改善服务。还要注重预防保健和临床治疗之间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加强医疗和公共卫生两大服务体系之间的协同协作。我们现在的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都是单独设立的,如果你看发达国家,现在很少有按照这样的功能来设置。
我们认为两大体系功能的结合首先体现在基层,体现在社区。另外在防治协调发展方面,重视慢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在整个死因当中所占的地位大概占了四分之三以上,影响首都居民主要的疾病应该是慢性非传染病疾病,因此加强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就显得非常紧迫。我们提出“十三五”期间的目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心脏病、糖尿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
二是推动中西医之间的发展,包括建立一系列中医医学中心,100%的社区都要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还要打造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北京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中心。
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的覆盖率达到100%,中医完成的门急诊的服务量不低于30%。
三是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方面,主要是强调基层的发展,到“十三五”末基层的诊疗人次占全市诊疗人次总的比例不低于65%,还要完善基层的用药制度。
另外,二三级医院当中,到基层去多点执业的医师不少于一万人,这都是为了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另外发展乡村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全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合全科医生。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不低于3人,另外加强乡村医生岗位管理,月收入不低于3500元。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乡村医生要给予补助。
在推动卫生计生开放发展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大传染病防控,对于首都来说,传染病防控问题轻易不能松懈,我们要继续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同时还要建设生物安全防护的三级实验室。
北京疾控中心座落在东城,就是地坛公园北门附近,本来要在北京疾控中心建立P3实验室,但是这个实验室对周围的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北京疾控中心这个位置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现在考虑要把北京疾控中心在“十三五”期间另外选址新建,同时配套新建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
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继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范围和内容。我们将根据北京居民的健康状况,群众需求,还有技术的成熟程度,继续调整和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当然在这里说一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是免费向居民提供的。另外针对重大的传染病,比如艾滋病、结核病继续完善防治体系,提高发现能力,提高有效治疗的效果。
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特别加强与国际和港澳台的联动,以及合作交流。
在开放发展方面,要更多引入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提供,“十三五”提出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到2020年,社会办医床位数量将占到全市25%以上。
另外引导非公医疗机构和商业健康保险进行对接,因为非公医疗机构发展之后,必须要解决投资问题,钱从哪儿来,国家又在同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我们认为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有效地解决关于非公医疗机构或者叫社会办医投资的这部分资金需求,现在也在谋划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办医之间的合作。
另外,要鼓励医务人员到社区去开办诊所和护理机构,探索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合作,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合作机制。
北京友谊医院在新院区建设的过程中就是采取的PPP方式,友谊医院新的院区设在北京后沙峪地区,这也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区的压力。政府承担相应的经济还款责任,这不是由友谊医院承担,而是由北京市政府签订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协议,通过PPP方式解决新院资金筹措和机制创新问题。
在开放创新发展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16个区都要达到国家卫生区的标准。我们现在还有4个区没有通过国家卫生区的评审,主要集中在北京城乡结合部,这些区在“十三五”期间要拿出更大的勇气,要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创建更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希望大家能够在推进国家卫生区的创建过程中,能够有效开展工作。
要落实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十三五”期间围绕控烟工作还要继续做好。在控烟方面我们提出的目标,成人的吸烟率从2015年的千分之二十三点四下降到千分之二十以下。在北京市有健康促进委员会,还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都有20—30个单位,有关的部门都应该从有助于健康的角度优化环境,使得老百姓更加有可能增加期望寿命。
在公共卫生方面,要着力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的素养,提升服务的便利性,让我们的服务更加贴民和家庭。北京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还有847个村没有任何的卫生设施,也没有任何的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有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这些空白的没有卫生设施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已经下决心要投入资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847个村的卫生设施以及卫生人员全部建立起来。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即使在首都,基层仍然有这么严重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康复护理体系。在康复护理方面,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0.5张设置。我们现在全市康复护理床位只有2200张,现在于2170万的常住人口来说,2200张床一床难求,十三五着重发展康复方面的资源和服务内容。
在共建共享方面,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要更加注重向全民传播健康知识,建设健康社区。我们提出到2020年,健康社区占社区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要力争四到五个区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区域,居民的健康素养要从2013年的24.7%提高到40%。居民健康素养是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打分的方式百分制进行考核,现在即使在首都,居民的健康素养得分并不是很高,未来提高健康素养方面的任务很重。
在渐进共享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以及居民健康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卫生计生发展目标和举措,逐步提升共享质量和水平。把卫生计生服务发展置于首都总体发展的大背景中,并与国际发展相对接。
最后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关于在提高卫生计生系统人员的积极性方面,我们考虑了一些举措和措施,一个是在全社会继续倡导和引导建立爱护和尊重医护人员的风尚,现在的医闹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之间最应该是天然的合作和信任关系,不应该发展到极端的状态。当然这里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去引导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另外改革卫生计生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比如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行岗位管理,这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公共部门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定岗不一定定到人,岗位是存在的,人员是可以流动的。
另外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机制,院长可以向职业化的方向来发展,向年薪制忙方向发展,院长的收入要和医院经济收入之间不能直接挂钩,这些都是今后改革的方向探索。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首都地区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从国际上来看,医务人员薪酬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这些人接受的教育比较长,风险责任比较大,对道德要求也比较高。所以相对来说,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也是比较重的,疾病问题的发生是难以预测的,医护人员也很辛苦。薪酬制度就是相对比较高的薪酬待遇,再加上合理的加班报酬机制。像澳门,澳门的医护人员都算特区的公职人员,或者跟政府的公务员是一样的工资待遇,但是为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特点和工作不规律以及额外付出的情况,对医护人员有加班的工作机制。澳门的公务员加班没有钱,但是医护人员加班要给合理报酬,加班费还是不低的一个水平,大概在整个工资收入占了30%左右的比例。也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澳门的医护人员在身份上按照公务员的待遇,但是在工资方面比普通的公务员高30%,体现了医疗行业的特点,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去研究、参考和借鉴。
另外对工作在山区半山区含有高风险高难度的岗位进行倾斜,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这次在市政府文件中也提出,要拿一定比例的绩效用于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分配。还有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医护人员实施奖励,并且授予荣誉。这些都是激发大家积极性,调动创造性很好的机制安排。
今天上午我就跟大家汇报这些情况,主要是围绕“十三五”健康北京建设方面的目标和策略措施,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谢谢各位。
主持人(贺亚兰)
按照会议的安排,下面进入提问时间。
提问
在今后一个时期,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做好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实现首都医疗卫生整体体系均衡发展?
雷海潮
这是现在老百姓都关注的。对这个问题要这样看,现在北京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框架是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我们的城市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老百姓的居住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北京城区范围更大了。但是很多公共资源仍然集中在老的城区,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分析,就以三级医院来看,76%的三级医院是分布在中心城区,如果看人口看面积,其他十个远郊区人口也不少,面积也不小,可是优质的卫生资源相对来说不足。
因此,有中央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也有人口新的分布特征,我们现在正在策划将在“十三五”期间启动一系列的关于资源疏解的建设项目。目前,我们初步已经拟定了20多个资源疏解的项目,将会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逐步安排。提一个大家比较现实的能够感知的例子,原来北京的地坛医院也在东城,为什么叫地坛医院,因为在东城地坛附近,非典之后,我们考虑到传染病的服务是一个城市所必要的,另外在地坛区域的地坛医院已无继续发展的空间,我们进行了外迁,到朝阳区四五环之间的位置,这是我们已经采取的效果。另外像天坛医院,现在位于天坛范围之内,天坛医院将在明年整体搬迁丰台的花乡地区,现在的天坛医院将停止对外服务,将会对于提升北京西南部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有一个明显的促进。
此外,我们还安排了若干后续的建设项目,目的就是使得城区和各个区之间资源分配更加均衡,老百姓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城市功能方面也更加均衡。谢谢。
千龙网网友代表
我代表观看千龙网现场直播的网友提一个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是现今非常突出的矛盾,在“十三五”期间,在加强首都分级诊疗建设方面我们要做哪些规划和努力?例如在医疗资源分配方面、医保方面以及电子病例一体化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雷海潮
分级诊疗是在十三五期间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方面非常重要的安排,分级诊疗是相对以前没有分级诊疗制度而言,或者分级诊疗制度不明显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底到江苏镇江视察,他讲了一句话,我们国家的大医院长期处于战时状态,人满为患,到了必须要解决的状况。
因此,北京的大医院状况尤为严重。在很多大医院本来设计服务能力就是两千或者四五千的门诊量,现在大医院人均门诊量达到15000人,甚至突破15000人,这既带来了服务时间比较短,排队等候时间比较长,同时院内的服务秩序也不太好维持,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情况,到所谓的大医院来看病的病人是不是真的都需要到这家医院来,是不是真的都需要看这样的专家和这样的科室。我们调查发现,即使在北京比较好的三级甲等医院中,在他们接待的门急诊患者中有60%—70%完全可以在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得到诊疗和治疗。
但是由于没有这方面很好的服务衔接,也没有很好的引导,或者过去形成的习惯看病自由选择就形成当前这种状况。我们也做过分析,在北京地区,在三级医院中,到医生诊室真正就诊时间很短,而患者都希望这个时间要长。可是如果大家都涌到大医院看,每个人得到的服务时间有限,最好实现分级诊疗的形式。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分析,就老百姓出现身体症状和疾病,有70%—80%是都可以在基层和社区解决的,没有必要都集中到大医院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才提出分级诊疗的政策导向,北京正在研究这方面的有关举措,一个是考虑对于基层,要继续加大投入,提高他们的投入,另外也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提供服务,一方面组织大医院去支援基层,刚才提到的医疗联合体。还有鼓励大医院中的医护人员可以自己到社区开办诊所,或者多点执业,这样也能解决基层当中人员短缺,人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所以多种措施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
另外,我们也要引导老百姓多去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经济这几年的发展,在处理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能力还是过硬的,这个请老百姓要信任,要相信。而且北京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生跟社区居民之间也有非常好的互动关系,大家彼此很了解,其实有很多慢性病在社区当中就诊可能会比三级医院还会得到医生的全面了解,毕竟在三级医院看病就医的时间有限,医生对患者的了解是有限的,但是在社区当中社区医生对于患者及其家庭和行为生活方式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这样更有助于医生给出恰当、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些能力加强和机制疏导方面的措施,能够让大家更多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另外市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也通过医疗保险报销方面,适当拉开差距,鼓励大家去利用社区的卫生服务,有助于建设分级诊疗的制度。
另外在医疗联合体内也引导建立转诊制度,经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过之后,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帮助患者联系到上级医院完成转诊过程,患者自己就不用再去跑大医院,去找医生,这样对患者来说也是时间的节省,也是服务方面便利化的调节安排。我想分级诊疗制度方面,在“十三五”期间还要继续深入探索,逐步形成更加良好的分级诊疗局面。
提问
在“十三五”期间,咱们如何进一步推进护理体系建设?
雷海潮
您的这个问题也非常切中要害。我刚才说了一些,但是没有展开,我们现在建立的服务体系刚才是从布局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形成的,主要是以急性病的治疗形成的,在护理在这方面是欠缺的,这些年我们重视到这个问题,也在积极发展,但是我们康复护理的床位专业化的床位全市只有2200张的床位,相对2170万的常住人员是远远不足的。
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力量,包括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力量新建更多的康复护理设立,增加床位供给。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资源利提出到2020年“十三五”末综合性的医院都应该设置康复医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使医疗机构对这些方面更加重视,服务业更加全面。三是对现在区属的医院,比如跟市里医院功能重叠,服务对象也不是特别明确,这些医院可以转为康复护理机构,今年打算安排有6家医院进行功能方面的转型。现在全市已经有17—18家康复护理机构,预计到2020年将会出现更多的康复护理机构,也会有更多康复护理的工作人员,也会有更多的康复护理床位来满足居民这方面的要求。谢谢。
主持人(贺亚兰)
感谢海潮副主任的精彩回答。刚才从五个方面分析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新情况,深入解读我市“十三五”时期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实现卫生计生服务人人共享的理念、思路以及新的任务。可以说报告内容是非常丰富,讲解也条理清晰,直面热点,政策性很强,对于我们全面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最后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海潮同志的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