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高健钧)早晨7点,受寒潮影响的北京异常寒冷。北京远郊的房山区窦店村气温更低,寒风凛冽。坐落在窦店村的窦店清真寺,像往日一样传出悠扬的诵经声。三三两两当地回族穆斯林,冒着严寒,赶到这座中国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做晨礼。
占地近15000平方米的窦店清真寺威严壮观,令周围低矮的建筑显得黯然失色。还没走进清真寺的院门,主殿墙壁上一幅面积120平方米的大理石雕刻画就倏然映入眼帘。这幅图画描绘的是位于伊斯兰圣城麦加,在《古兰经》中被描述为“真主为世人创设最古老的清真寺”的天房。
“这幅画朝向圣城麦加的方向,那里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朝觐中心。之所以将这幅画置于清真寺入口,是想给教众以身临其境,和心灵归属的感觉。”窦店清真寺阿訇马佳成说。
记者跟随马佳成走进清真寺院内,看到正前方是一个有着庞大穹窿圆顶的礼拜大殿,一弯“新月”在刺眼阳光映照下忽隐忽现。位于礼拜大殿南北两侧,是两座直冲云霄的望月楼。围绕礼拜大殿一周的配楼,设置了礼拜副殿、穆斯林教义展览室、阿訇办公室以及穆斯林做礼拜前沐浴清洁的水房等。
这位戴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的阿訇对记者介绍说,同礼拜大殿壁上的天房图一样,窦店村清真寺内的每个建筑不仅建设规模大,同时也都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例如礼拜大殿高达40米,寓意穆罕穆德40岁时成为圣人;两座望月楼均高63米,寓意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在63岁时归真。
“修建窦店清真寺的时候,设计师考察了国内外许多清真寺,最终决定整体建筑风格阿拉伯化。这在国内比较少见,可谓独树一帜。”马佳成说,“但是我们也十分重视本土元素,窦店清真寺标志中就有窦店村徽标和房山地区独有的植物铁线莲图案。所以说窦店清真寺的“大”,还体现在不同风格的融合上。”
窦店村回族穆斯林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有300多户、1000多人。2010年,窦店村被北京市房山区定为特色民族村。窦店清真寺总投资8000余万元,由北京市房山区以及其下辖的窦店镇、窦店村,和当地企业、回族穆斯林群众等共同筹款建设。
2013年7月完工之前,当地回族穆斯林的礼拜场所,是距离窦店清真寺三公里远的窦店清真古寺。该古寺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春(171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介绍,回族穆斯林在北京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元大都建都时期。当时有大量回族穆斯林迁入,并初具规模。到了清朝,回族穆斯林蓬勃发展。
“随着窦店镇的飞速建设,以及高端制造企业落户窦店周边,现在当地和周边穆斯林人数每年都有所增加,古寺已经难以满足宗教活动的需求。所以我们决定新建造一座清真寺。”窦店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杨士林告诉记者。
这天是周五,也是一周一次的伊斯兰教主麻日,穆斯林要在清真寺做集体礼拜。中午12点,还不满26岁的年轻阿訇马佳成洗小净后,穿上白袍,戴上白布缠头,缓步走进大殿,准备主持礼拜仪式。此时78岁的窦店村回族乡佬(意为回族穆斯林教徒)丁克启已跪坐在讲经台前,用阿拉伯语吟诵经文。随后礼拜大殿内陆陆续续聚集了50余名穆斯林,但对于能够同时容纳1500人礼拜的礼拜大殿来说,还是显得过于空空荡荡。
“由于今天是工作日,而且天气太冷,还是有很多人没办法来参加礼拜。”马佳成略显遗憾地说,“但是去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这里就热闹非凡,礼拜人数在3000人以上,有许多外地穆斯林、甚至外国穆斯林专程赶来参加礼拜。”
当天的礼拜开始后,十几张外国面孔引人注意。记者询问之后得知,他们来自孟加拉国,4个月前来到房山区进行工程技术方面的培训。
“作为一名穆斯林,到一个新地方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找清真寺做礼拜。这里的清真寺真是太漂亮了,真是让人没有想到。”孟加拉工程师卡西·阿玉布·阿里对窦店清真寺赞不绝口,“以后我一定会介绍自己的穆斯林朋友来这里参观。”
据介绍,窦店清真寺建成后,知名度与日俱增,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如今清真寺也被评为二级景区。目前窦店村计划打造“一寺一街”,即规划一条穆斯林特色商业街,沿街建设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民族特色居住小区、民族敬老院、民族幼儿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