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互掐微博截图
原标题:教育部回应清华北大招生骂战:要求高校遵守招生纪律
新京报快讯(记者许路阳)针对近日媒体报道的个别高校以不当方式吸引高分考生报考的现象,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今晚首次回应称,教育部已要求相关高校遵守招生工作纪律,切实维护招生工作秩序。
6月28日上午,网友“围观”了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的“掐架”,两校招生组互相指责对方进行诈骗、花钱买考生等行为,但当日双方均删除了骂战微博。
今晚,教育部首次就此事做出官方回应,称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维护高校招生工作秩序,明确规定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内部爆料】北大清华为抢生源到底怎么掐?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北大向左,清华向右。
今天,让我们换一种心情,搬个凳子看中国两所顶级高校“撕名牌”。
心眼
网络上,一组清华北大争抢学生导致招生人员受伤的图片引发了热议。文中写到:“拦在车前的是堂堂清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咄咄怪事,岂有此理!这几位清华的君子,奇迹百花之下,把我们(北大)招生老师抓得伤痕累累,实在太佩服清华这几个男的一秒变泼妇的特技。”
为了能够切断北大与状元的联系,清华招生组曾多次将状元请到北京,衣食起居均在校园内完成。美其名曰“参观校园”,实则将状元所有的联系方式全部更换,让北大招生组彻底与其失联。这样,一行人陪着状元吃喝玩乐,几天后返回家乡,在老师的监督下填报志愿,顺利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员。状元也许还会纳闷,为什么北大从来不联系我呢?
高考志愿填报最后一天的最后三个小时,某省份北大招生组所有老师的电话均处于忙线状态。那么,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接清华招生组冒充学生的电话,导致考生在关键时刻无法咨询。
如果你想我求证上面这些传闻,我会告诉你两个字:真的。
你没有看错,这些都是这两所原本应该惺惺相惜的中国一流大学,在招生时发生的桥段。并且,对于常年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来说,这一点都不稀奇。在加入招生组的那一刻起,就时刻准备着,准备着对抗。
6月22日上午10:30,某省清华、北大招生组分别从考试院拿到新鲜出炉的高考排名,撕X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时间锁定状元并成功招致麾下,是招生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所以,负责状元区域的老师会放下所有的其他工作,直接奔赴考生的所在地。有一年,出分后,两校招生组老师争分夺秒,争取第一时间赶赴状元家中做工作。不过离奇的是,一方在汽车开出60公里后,突然接到电话,告知状元搞错了,真正的状元在反方向90公里的另外一个城市。
喂,你确信这不是声东击西?
而有一年在福建招生组,清华大学坐豪车奔赴状元家中,而北京大学招生组因为经费不足,只能坐摩的。一路上“突突突”,一手拉着行李箱,满脸风尘敲开状元家的门,你想想状元家长表情。告诉你吧,差点没被当做骗子一棍子敲出来。
“真的太累心了。”这应该是大多数招生老师的心声。
神秘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两所中国顶尖一流大学,何至于此呢?
我们深知,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下,高考是最公平的一次选拔。同时,本科生的生源质量也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地位,于是,只有本科生的招生工作会下放到各个省份,进行专门的招生宣传,考后进行招生咨询。招生组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省份的招生组成员,一般都是由当地考生组成和学校内的教学、行政老师构成。
几千万考生,真正被北大、清华录取的,不过七千余人。在盲目的考生和家长心里,除了口耳相传,他们普遍认为,状元选择的学校,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北大清华,谁会承认自己比对方略输一筹呢?既然互相不服,那就撕吧。
这时,一个关键词出现在我们面前:分数线。
除状元外,分数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一旦失守,全面崩盘。于是,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分数并不是全省排名前十名的学生,甚至是三十、四十多名的考生,竟然能被清华经管、北大元培等高分院系录取。
并不是因为这位同学有多优秀,也不是考生家里有什么强大不可告人的背景,而是因为,他/她决定了这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如果这位同学报考并成功录取,这个分数之前的学生也成功报考,完成了招生计划投放的名额,学校便完成了录取工作,他的分数便成了“兜底分”。如果这名同学被对方挖走,分数线会继续下降,一旦低于对方学校,这场招生战役,也输了一半。可谓几分之差,天上地下。
于是,为了争取关键分数的学生,招生中往往预留计划指标,就是为了用好专业“砸”出分数线。
在招生的准备工作中,摸清各个中学与自己学校的历史渊源,也尤为重要。今年某省份的理科状元,在已经和北京大学联系好,确定好专业后,最后填报志愿时,依然选择了清华大学。他的原因让招生老师匪夷所思:学校的压力。
不是大学,而是高中。这位状元是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获胜者之一,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加分优惠。清华大学告诉他的高中校长,如果这位有了清华加分的同学仍然选择了北京大学,明年的“领军”名额会大幅度减少。权衡利弊,只能牺牲小我,成全学校。
所以,招生工作确实神秘,因为有各种无法公开的无形的力量在牵制,绝不仅仅是让高分考生“跟着梦想走”。
格局
招生工作只是整个高校育人环节的第一环,却展现出了我们教育体制中的种种问题。
唯分数论。状元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但他/她是社会的焦点,是舆论的导向。从报考志愿开始,媒体就大肆宣扬,哪些状元选择了清华,哪些选择了北大。无形之中,加重了学校的压力,也就加重了招生组的压力。毕竟,这是一个风向标,如果新闻中出现“某年高考,所有状元均选择北京大学”,可能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学校。反之亦然。
唯好坏论。原则上来说,这两所中国顶尖大学,没有哪个院系好,哪个院系不好。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喜欢与不喜欢,适合与不适合。学校也是一样,北大自由,清华严谨。然而成绩的排序却让考生和家长认为,分数越高,就要去“越好”的院系,殊不知,学生兴趣索然,入校后的学习更是吃力,挂科、转系等现象比比皆是。
唯亲友论。很多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并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有整个家族,有全校老师,甚至有当地教育局、政府机关的领导。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让学生陷入彻底迷茫的境地。于是,招生时听到学生说的最多的不是“我喜欢什么”,而是,“我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商量商量”。有这样一个调查,请在校大学生写出,如果让你选择一个真正喜欢的学习方向,你会选择什么?结果五花八门,却没有一名学生写的是自己现在学习的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开始时,一名志向落定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写道:对于真正有梦想和志向的人,并不存在选择的困惑。
的确,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学生在对自己、大学、专业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最自然最心仪的选择,而不是两所学校互相厮杀,互相诋毁,抢占生源,同时,也可以防止高分考生和家长坐地起价,漫天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