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南昌规划僧尼同寺遭多方反对 官方回应:建定了(2)

2014-06-19 07:11:31  京华时报    参与评论()人

    在南昌的佛教史上,南海行宫是三大名刹之一,相传建于晋朝,初名天成寺,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南海行宫,后来又称圆通寺。这座千年古刹毁于1952年。当时,南海行宫被占用,用作纸料厂。到现在,原址已变为宾馆和居民楼,只留下南海行宫的公交站名。

    桃花三庙中,历史最久的是十里古寺,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但相比1000多年历史的南海行宫,这三座寺庙都很年轻。重建南海行宫看上去很美好,症结在于,三个住持都希望保留寺庙的独立性。

    西观寺,是唯一未被拆除的寺庙,庙址距南海行宫选址仅数百米。“政府拆迁只要合理合法,我肯定配合,”作为第4代住持,灿池表示,不管怎么重建,希望将来保留西观寺的名称,“我师父已经往生(去世)。庙没了,我怎么见我的师父。”

    净业寺的原址,目前已夷为平地,铺上一条快速路。慧仁是净业寺第二代住持,2012年1月,创业法师道树病逝,慧仁从道树手中接管了寺庙,但2012年底,寺庙就被拆除,政府当时提出的方案是三庙合一。当时,替她签拆迁协议的,是南昌市佛教协会的会长--佑民寺住持纯一法师。慧仁拒签的意见是:应当重建一座寺庙,建好了,她们再搬进去。但拆迁部门并不同意。

    十里古寺,原本是十里庙村的一座村庙。2008年,因为修路,十里古寺遇拆,拆到最后,只留下孤伶伶一座山门。担任住持期间,宽性曾费力筹款,扩建殿堂和僧舍,眼睁睁看到心血毁于一旦,令他痛心。

    宽性说,当时执行拆迁的人威胁他:“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他才签的字。他反对并寺,希望分开建,“哪怕是批一块地,让我自己建都行。”

    僧尼对门遭遇尴尬

    失去寺庙后,宽性和慧仁只是名义上的住持。

    十里古寺现在只有宽性一人,他有时独守山门,有时去十里庙村王氏祠堂边的临时落脚点。当初拆迁,宽性拿到22万元拆迁安置费。慧仁则分文未取,几名女众被安置在老洲村废弃的小学校舍,每月从村委会领一笔生活费。

    净业寺还面临二次搬迁。“校舍本来就是危房,地也早被卖了。催了很多次,让我们搬家。”慧仁记得,5月她被请到华润橡树湾小区,村干部指着一排板房说是三个寺庙僧众新的安置房。

    板房是彩钢板结构,中间有1米多的走廊通道。通道两边,各有15个带窗户的房间,房门是对着开的。慧仁扭头就走。

    “我们平时要点香,这样的房子容易着火。”慧仁对记者说,男众和女众有时会在同一个寺庙打禅,但也要隔开很远,尤其是宿舍,至少距离几百米,安置点的房门对着开,这让她觉得“不像话”。

    慧仁等3个住持均表示,不会搬到板房里住。

    不但3个住持反对建南海行宫,业主们也反对,屡次到区政府和省政府上访。6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之声》报道了“40亩绿地变寺庙,业主不干僧人不愿”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僧尼对门的尴尬变为一则笑谈。

    6月12日,南昌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丁叔民向京华时报记者介绍,选址空地不宜盖房,打桩是为了盖临时建筑,以安置僧众、放置佛像,板房则是给三寺僧众临时过渡的。“这是镇里安排的,太仓促了。”他也觉得,安排僧尼对门欠妥。

    对此,桃花镇政府的一名宣传干部则表示,镇里只是负责执行上面的决定,他也不明白,为何造成这样的尴尬。

    “上档次的建筑群”

    南昌市规划局文件显示,南海行宫的选址意见书,是今年初制定的。“规划方案出来后,肯定要公示征求市民意见,但目前还停留在规划选址阶段,”市规划局一负责人介绍,南海行宫的相关规划手续合法,用地性质原本是公共绿地,后改为文化用地,可兼做宗教用地。

    针对各方质疑,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南海行宫是否另择他址,以及具体如何建,还有待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但肯定是“建定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