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多数人的行为一样,自杀是一种多因果行为。弄清楚其最主要的预测变量很困难。我们无法察觉到大脑神经化学状态,因此其内部过程通常归咎于外部来源。即使那些产生过自杀意念的人,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不知道意念何时变成行为方式。
这些观测被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家拉尔夫·刘易斯(RalphLewis)进一步印证,他曾对癌症患者和其他面临死亡的人们进行研究。他指出,许多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通常会认为,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生命意义的存在危机,或者是因为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事件。但是人们有自己的主观归因,而事实上他们可能因为自己不理解的原因而感到抑郁。在他的临床实践中,他强调称,他曾观察到许多案例,这些存在危机在抗抑郁药的影响下几乎完全消失。
刘易斯说:“基本上,这种归因错误是很常见的,我们都错误地将其归咎于自己精神状态问题,例如:有时我们将易怒性归咎于某人所说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因为我们饥饿劳累时心情烦躁所致。刘易斯在问询自杀未遂幸存者的自杀动机时说:“他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自杀预防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人们在争辩为什么他们的生命不值得活下去时,就会选择自杀。然而几个月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有时人们是由于抗抑郁药作用,有时是由于环境发生变化,有时仅是思想上出现神秘的变化。”
如果你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最好拨打自杀预防热线,或者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然后等待别人来帮助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很可能会经历思想上的神秘变化,并再次渴望生存下来。
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与基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习惯均有密切关系,虽然没有控制痛感的基因,但痛感遗传学却是存在的。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基因与痛感的密切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近日,微信公众号“奇闻趣事糗事”的一篇文章《英国研究:中国人体内已出现转基因作物中常见的基因,请当心下一代!》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 事实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