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艺术家绘制的“洞察号”在火星表面执行任务概念图。
这七个月间,“洞察号”将开展六次轨道调整。此外任务控制员还有两次备用机会,以便在必需情况下进行额外调整。
“如果情况十分理想,有几次调整也许可以省略掉,但其它的要照做不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洞察号”项目主管蒂姆·霍夫曼(Tim Hoffman)表示,“有些调整就安排在进入火星大气、降落和着陆前,以确保轨迹正确、着陆成功。”
“洞察号”的前两次轨道调整分别安排在5月15日和7月28日,即发射后10天和84天。为防止半人马座上面级与火星相遇,造成微生物污染,“洞察号”在发射时的轨道故意偏了一些。而这两次调整正是为了将“洞察号”带回到正确的路径上。如果不在发射后10天内进行调整,“洞察号”最终便会与火星相差十万八千里。在“洞察号”调整方向、朝火星飞去的同时,半人马座上面级则将按原先的轨道飞行,远远避开火星。
在每次轨道调整之间,飞行控制员还将对“洞察号”搭载的科学仪器进行测试,如由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的SEIS设备(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以及德国航空太空中心(DLR)打造的热流与物理性质探测包等,后者由于能够自动打桩钻入地表,得到了“鼹鼠”的绰号。
“我们将在航程过半时做一次载荷检查,”霍夫曼表示,“届时将打开地震仪和热流与物理性质探测包,看看它们是否能照常运作。在探测器上当然无法接收地震数据、或检查打桩功能,不过是查看一下这些设备是否失灵罢了。”
此外,与“洞察号”同时升空的两枚“火星立方体卫星一号”(MarCo)深空通讯卫星正跟在“洞察号”身后,单独向火星飞去。与半人马座上面级分离后,两颗卫星都进行了高度上的调整,然后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板的部署,开始与地球通讯。
“两颗MarCO卫星都传回了‘Polo!’的信号,”MarCO任务首席工程师安迪·克莱什在一则NASA声明中指出,“说明这两颗小卫星一切顺利。”(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