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北京2022冬奥会 > 正文

北京冰球“学生军”渐成规模

2018-05-17 09:47:57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图为北京二队球员在比赛中射门。

北京日报记者王笑笑

为了参加全国冰球锦标赛B组比赛,16岁的朱启彰向学校请了几天假。这两天,全国冰球最高水平的赛事全国冰球锦标赛正在北京进行,持续到本月19日。今年,这一赛事首次设立了B组比赛。作为东道主,北京派出了以男子U18(18岁以下)梯队为主要阵容的北京二队,朱启彰就是其中一员。

北京冰球队目前拥有男子U18、U15、U12和“小女冰”四支梯队,球员都是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集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冰球是我永远的爱好。我打球,不是一定要靠它怎么样,但我一定不会离开冰球。”此次参赛的北京二队队长赫连翊洲说。

周五训练:读书打球两不误

全国冰球锦标赛B组比赛的水平相对于A组而言较低,有不少业余球队报名。在15日的首轮小组赛中,北京二队主场以23比0大胜佳木斯二队。

北京二队领队李会斌介绍,该队本次有14人报名参赛。“这是全锦赛首次设立B组赛事,大家谁也不知道对手都是什么水平。而且,比赛允许退役球员、外籍球员参加,所以我们派出年轻的队伍参赛,还是以锻炼为主。”

不过,论水平,北京男子U18冰球队在全国同年龄球队中属于佼佼者,曾勇夺该年龄段全国锦标赛冠军,还有不少球员入选过国家少年冰球队。“U18全锦赛从上个赛季起停办了。孩子们没有比赛打,所以这次全锦赛就组队报名了。”李会斌说。

对于这支业余的“学生军”来说,打冰球只是爱好,他们平时都在各自就读的学校上学,每周五晚上进行训练。而能够身披北京队战袍为家乡而战,令孩子们倍感荣耀。“成绩不重要,但一上场就要拼尽全力,因为咱胸前印着‘北京’俩字儿。”朱启彰说。

留学美国的赫连翊洲,这次是特意从波士顿赶回来参赛的。“可能飘在外面的孩子更依恋乡土吧,一下飞机,感觉空气的味道都很亲切。”因期末考试错过了参加上周的全国冰球锦标赛A组比赛,他就报名参加B组比赛,“代表北京打球,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

冬奥带动:北京冰球氛围浓

今年20岁的赫连翊洲小学毕业便去留学了,他和北京冰球第一批“留学生”宋安东、英如镝是朋友。

李会斌介绍,“他们这拨孩子,当时由于上中学后打冰球的人越来越少,根本组织不起来比赛。所以有不少孩子就不得不放弃了冰球,要想继续打球就得出国。”

如今,随着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情况已完全不同。2016年,北京成立冰球专业队,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着眼于人才储备和项目推广,开始进行青少年梯队建设,每年都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小球员,组队后在高水平教练的指导下定期集训。

“例如,我们的男子U18队现在有29人,其中在北京上学的20人每周五晚上坚持训练。主教练来自捷克高水平冰球俱乐部,曾率捷克U18国家队夺得该年龄组世锦赛铜牌。”李会斌说,如果想继续打球,如今在北京一样有条件。

朱启彰便是在14岁时入选了北京U15梯队,随后又入选了U18队。由于就读的学校没有冰球队,在梯队成立之前,他每年只能参加一项比赛,即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进入梯队后,比赛机会比较多,锻炼价值非常大。”

两模式并行:壮大冰球人口

李会斌认为,建立北京冰球“学生军”梯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梯队的孩子们如果有意愿,未来可以通过选拔进入专业队。即便没有进入专业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上大学,或者从事其他工作,只要竞技水平达到要求,未来依然可以代表北京参加比赛。”

李会斌介绍,就在前两天夺得本次全国冰球锦标赛男子A组季军的北京队,就是由学生球员和专业队球员共同组成的,“这说明中国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两种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

不过,李会斌也承认,繁重的学业势必对打球造成影响,“我们平时的训练,经常有人来不了,这次比赛也有好几个人因为学业无法参加。”

在清华附中朝阳学校读高一的朱启彰说,自己每周只能利用周末训练两次,一次在俱乐部,一次在北京队。他特别盼着能多一点时间打球。至于未来,他说:“我还是想上大学,但我将来想从事与冰球相关的工作。”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冰球冬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