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由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SABRI)、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协会(GBASA)、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CGCD)联合发起“丝路电影交流计划(第三期)·中外青年三地共赏《音乐家》”活动于北京时间12月19日下午14:30在北京、澳门、努尔苏丹三地同时启幕。
观影人员留影合念
活动主会场设于新近落成的澳门冼星海纪念馆多功能厅,分会场位于北京清华大学国际交流活动中心与努尔苏丹阿斯塔纳国际大学报告厅。活动采用三地连线的方式,筑起跨国青年交流对话的桥梁,拓展了“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人文精神的联系。
学生代表分享观影体会
澳门是东亚地区最早进行海上贸易的城市之一,古老的妈阁,繁忙的码头,讲述着沧桑巨变的澳门故事。这是一个民族复兴、游子回家的故事。近五百年来,许多中国游子从这里出发,又从这里回归。而冼星海这位澳门之子,远游他乡,安眠在万里之遥的苏联。今天澳门青年,与北京和努尔苏丹的青年们共同放映这部电影,迎接他魂兮归来,也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纪念澳门回归中国二十周年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本次活动得到电影出品方北京闪亮影业,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及冼星海纪念馆的大力支持,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等机构也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电影《音乐家》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片,是以真实故事为蓝本,再现了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特殊人生经历,让观者为他深藏于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以及与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美好情谊深深感动。
1941年,冼星海在卫国战争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哈萨克人民无私接纳了举目无亲、贫病交加的他。冼星海在这里创作了一批传世佳作,激励着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同时他也收集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成为用音乐传递中哈友谊的使者。1999年,为庆祝冼星海故乡澳门回归中国,哈萨克斯坦政府决定在阿拉木图市中心命名“冼星海大道”,并以澳门的标志莲花为造型建造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