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记者杨丹):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贵州省代表团中,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族女代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刺绣工艺的传承人、蜡染工艺大师蔡群。这两年,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手工业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是蔡群不懈努力的方向。今年,她带着乡亲们的期望第二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今年34岁的蔡群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是当地一家苗族蜡染刺绣公司的总经理。见面称她一声“蔡总”,她显得有些局促,赶忙说道:“千万别这么叫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然而,在这位看似普通的农民企业家背后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经历。
蔡群从小家境贫寒,只好辍学务农。看着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按捺不住对大都市憧憬的她决定出去闯一闯。初到都市,她收过废品,当过餐厅服务员,做过鞋厂女工。在鞋厂工作时,过度疲劳导致蔡群精力不集中,她的右手小拇指被机器压断。回想起打工岁月,蔡群心头不禁一阵酸楚。她感叹,身在大城市,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
“要是能在家门口创业就好了!”蔡群总是这样幻想自己的未来。可是创业做什么,资金从哪来?这些问题都是未知数。2006年,蔡群偶然间得知贵州省将举办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两赛一会”活动。她带着自己的刺绣作品去参赛,结果让她喜出望外。蔡群不仅获得了“能工巧匠”的称号,还被邀请参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申请。很多外地的游客、服饰企业都对她的绣品青睐有加,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得到如此大的肯定。看到别人的作品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蔡群也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她说:“看了别人的东西,才发觉原来我们的东西也可以做。我们民族的这些东西,再不保护就失传了。”
赛会之后,蔡群开始谋划创业,但手里不到5000块钱。“向表哥借钱还换来他的嘲讽,他说这种活我们苗寨里每家都会做,肯定做不下去”,蔡群回忆道。跟朋友凑了几万块注册公司后,带着村里姐妹们的绣品,她开始全国各地跑展销,做推广。精湛的手艺很快赢得了不少企业的认可和关注,销售渠道终于有了着落。
在蔡群的努力下,最初十几个人规模的小作坊如今已发展成为三百人的大公司,主要经营钱包、背包、披肩等各类女性饰品和家装布艺。产品远销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年销售额近900万元。更让蔡群欣喜的是,她的公司还解决了不少当地农户的就业问题。她说:“公司现有员工三百人,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运营。一部分员工在公司上班,一部分是农户,在家做刺绣。她们很努力,很真心,苗族妇女都很合心。现在她们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一个月就可以赚两三千块,既能看孩子,也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她们高兴地很!”
蔡群说,为了不让传统手工艺失传,公司产品基本都是纯手工制品,除非客户特别要求机绣。她指着带到北京的一幅作品说:“像这样的一幅图,要先用蜡刀蘸着加热的蜡汁一笔一笔画,然后再一针一线绣上,这样一个小方巾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才能做好。只有纯手工才能保证我们民族工艺的原汁原味。”密密麻麻的针脚连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渗透出手工匠人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不舍,也编织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离不开无数默默无闻的工匠。蔡群认为,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工艺技术本身,更多的是要唤醒至臻完美、敬天畏人的工匠精神。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少专家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保护传统手工业,建设“制造强国”任重道远,像蔡群这样的微型企业家却一直不忘初衷,坚定前行。
近年来,针对贵州等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中央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加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的脱贫能力。蔡群说,贵州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资源等待开发,发展微型企业既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脱贫造血渠道。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融资贷款都很难,呼吁政府多渠道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这是她今年参加全国人大年度例会的最大心愿。蔡群说:“很多返乡农民工很有头脑,想回来创业却没有资金。如果国家在这方面有扶持,搭建平台,返乡创业一点都不难。如果没有‘两赛一会’这个平台,我可能至今仍在外打工。”
蔡群认为,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微型企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地就业问题,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样的社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想起临行时乡亲们的嘱托,蔡群笑起来:“乡亲们说让我多给政府提建议,多让政府给我们企业投资。我们不要出去打工,我们子子孙孙都要在这里上班!”
如今,返乡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热潮。不仅像蔡群这样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不少大学生自愿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蔡群说:“家乡有我们最宝贵的文化,家乡养育了我,我想要回报她!”在蔡群身后,我们看到了成千上万正在回乡筑梦的年轻人,他们正把家乡变成有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