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
城市里,一片汪洋中,几座大楼孤零零地矗立着,矮一些的楼房已快被淹没——这是我们在关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公益海报中常能见到的场景。现实没有海报那么夸张,然而,在世界多地尤其是我国,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
“这种不利影响不容忽视,相关对策必须从现在就开始付诸实践。”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在今年两会期间提案呼吁,加强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不利影响的研究和应对工作。
我国海平面
上升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秦大河表示,受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受热膨胀等因素影响,全球海平面持续升高。
不仅如此,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在加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901年到2010年的百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平均每年1.7毫米;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上升不到2米,但其后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上升将超过2米。
“我国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秦大河告诉记者,从1980年至2014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度为每年3.0毫米,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7毫米。
此外,受地面沉降等因素影响,相对海平面的上升将会加剧。《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近30余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这一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沿海城市防洪除涝与供水系统面临威胁
2015年6月17日,上海北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适逢天文大潮,河道泄洪能力没能经得住考验,城区出现严重内涝。海平面上升正是那次内涝的助推因素之一。
秦大河分析,随着海平面上升,海水顶托作用加强,导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内涝风险明显加大。
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城市带来的威胁不止于此。据秦大河介绍,海平面上升还会抬高风暴潮的增水水位,增加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强度;盐水入侵也将随着海平面上升而加剧,导致河口水质变坏,影响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海平面上升是缓变型灾害,其对城市防洪除涝、供水安全系统的影响往往与其他极端气象灾害的影响叠加在一起,很容易被忽略。”秦大河说。
但事实上,随着海平面的逐年上升,城市防洪除涝和供水安全系统面临的风险也在逐年累积加大。“在几十年的尺度上,风险总体上还是可控的,但若经过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累积后,风险可能达到或超过城市可承受的临界值,河口水源地无淡水可取、城市雨水无处可排的现象可能频繁出现。”秦大河表示。
城市规划须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增量因素
在秦大河看来,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降低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的风险,已经迫在眉睫。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是长时间尺度的,防范工作现在就要开始做,修建防波堤等措施远远不够。”他建议,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的设计参数制定中,要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增量因素。
秦大河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英国城市建设适应气候变化设计参数增量表》,这一增量表根据建筑物使用年限长短,不同程度地提高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降雨强度、最大河流流量、近岸风速、极端波浪高度等参数标准。
“上海已开展此类工作,我国的沿海城市都需要出台此类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海平面上升的政策文件和技术导则。”他说。
此外,秦大河建议,继续深入开展长时间尺度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研究工作。“一百年后相对海平面上升100厘米时,沿海地区洪涝防御及供水系统具体会面临哪些风险?”他表示,较长时间尺度影响研究和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目前还很缺乏,而恰恰是这部分研究,将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