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既有多的地方,也有少的地方,揭示出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总产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在供给方和需求方还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比如刚才讲的大豆明显缺了,玉米明显多了,供求之间最主要的还不是总量的矛盾,总量差400亿斤,但光大豆的进口就进了1600亿斤,可见只看总量不行,还要看品种,我们的品种矛盾比总量矛盾更突出。二是刚才讲到玉米供给是完全可以满足需求的。为什么还要进口这么多的玉米和玉米替代品,这暴露出粮食生产中的一个软肋,我们的价格没有竞争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贵,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竞争力,因此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口到中国了,才出现了多了还要进口。
陈锡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也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个人认为,农业角度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是三个重点:第一,努力追求粮食总供求的平衡,现在还有缺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提高和稳定的粮食产能。第二,品种矛盾比较突出,所以要加强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让它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第三,即使总量和品种都平衡了,如果价格没有竞争力,国际市场粮食依然会进来。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科技创新能够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它的生产成本、提高它的效率。要进行农业组织创新,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基础要怎么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怎么通过土地耕地流转集中去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陈锡文:
最后也要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大家已经知道,我们一些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补贴制度、收储制度正在积极推进改革。昨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适当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同时要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他明确提出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把补贴从价格中分离出来,叫“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个价格才能有国际竞争力。中国由于农民人数庞大,每一户经营的耕地很少,竞争力是不够的,这个意义上讲,政府要用其他形式对农民的合理收益给予必要的补贴。这项政策正在研究之中。我个人估计两会结束后,对于玉米的改革很快就会推出台。谢谢。
澳门澳亚卫视记者:
提问给常振明委员,我们注意到国有企业在产能过剩的行业里比较集中,在您看来国有企业怎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常振明:
谢谢你的问题。供给侧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在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中比较突出,比如在钢铁、建材、能源等行业供需不对称、产能过剩。比如去年我国生产的粗钢产量8.04亿吨,相当于全球钢产量的一半,所以钢铁价格持续下跌,许多企业出现亏损。这些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投资大、企业负债高。所以国有企业相对比较集中。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低生产成本的任务十分艰巨。怎么降成本?怎么降产能?我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在微观上我认为转变企业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过去注重大规模生产,提高产能、提高产量。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单位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但是现在要去产能了。需要技术革新,增加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品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小批量灵活的生产方式来满足不同客户和市场的需要。
当然现在互联网技术还有大数据技术也为企业转变商业模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手段。我认为转变商业模式直接涉及到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的转变,这一点尤为重要。刚才锡文主任也讲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也是从供给侧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大幅提升。今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好相反,是如何去产能。我体会必须用改革的方法来推进结构性调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