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说,从内比都到三亚,澜湄合作机制从倡议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现实,确定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澜湄合作是有传统的,但这一机制是新事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澜湄虽“旧江”,其命维新。
(图为3月23日在海南三亚,李克强总理与泰、柬、老、缅、越五国领导人,拿着盛有澜湄江水的竹筒,将水注入启动台水槽内,随即六水合一。这一象征“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仪式,宣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在三亚的南海边召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似乎具有一种隐喻的含义——江河终归海。澜沧江—湄公河流经六国,汇入南海。现代国际秩序下,次区域国家间关系的历史浪潮终归也要奔涌向合作。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此次会议的主题正揭示了自然和历史的秩序。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天然纽带,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紧密相连。但“天然”并不一定就具备驱动历史秩序的动力,要想实现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很多时候更要靠高屋建瓴的构想和谋划。澜沧江—湄公河这条天然纽带,还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人文这三大领域进行充实和提升,才能锻造出现代国际关系所呼唤的力量。
新的合作起点出现在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中国—东盟(10+1)框架下探讨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李克强的倡议被评价为“一粒饱满的种子”。从这一倡议出发,仅用一年多时间,机制便正式诞生。2016年3月22日,李克强说,从内比都到三亚,澜湄合作机制从倡议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现实,确定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他分别引用中国古话“人心齐,泰山移”和湄公河国家谚语“只要意志坚如铁,移山填海也不难”,来表达对合作机制的期许。
李克强表示,澜湄合作是有传统的,但这一机制是新事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澜湄虽“旧江”,其命维新。
作为第一个由我国发起和主导的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外交机制创新。此番选在三亚首次正式亮相国际,与一天后就将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形成呼应之势。合作内容方面,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这五个优先方向,也充分体现了“新意”。
所谓“旧江新命”,澜湄合作机制因“水”结缘。正如李克强指出,澜湄合作有一条很重要的“生命线”,那就是澜沧江—湄公河本身,它是生命之源,也是万物之根。不难发现,李克强对这一合作机制的倡议和践行中,浸润着中国关于“水”的传统哲理。在三亚,他面对湄公河五国领导人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总理这么说,中国也是这么做的。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目前正遭受百年来最严重旱情,柬埔寨等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也遭受干旱袭击。应越南等国家请求,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从3月15日开始对湄公河下游应急补水。越南民众纷纷表示,“中国此举充满善意”。外电评论道:中国以加快云南省开闸放水这一前所未有的举动,缓解了湄公河下游受到干旱袭击国家的担忧,湄公河委员会感谢北京给予的善意。
“水可以成为和平的乐器,弹奏出和谐的乐章。中国已经决定弹奏这一乐章。”国际智库人士这样分析。还有观察指出,六国在澜湄合作机制筹建过程中,展现出高效的协调行动、包容的协商态度、和谐的互动气氛,这些特点或许未来将成为独具特色的“澜湄合作文化”的雏形。
上善若水。不妨这样理解李克强催生的此一新型合作机制:澜沧江-湄公河应成为和谐而不是冲突之源。“命运紧相连”的合作,是澜湄这条古老大江的“新命”,也是沿江六国人民福祉所系。(陈翰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