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每年发布会之前,我们都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准备回应各类问题。大部分涉及法律的基本材料都是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法工委提供的,有很多内容源自张德江委员长的常委会工作报告。
需要花工夫的是把专业素材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对每一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事实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琢磨如何表述才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
无论从人大工作的角度,还是从民众关注的角度看,对发言人的期待之高,对信息的需求之大,绝不是个人知识和智慧所能及的。我在准备过程中充分听取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包括人大的同事和智库学者。
【敏感问题】
回答任何问题都不是为了炒作小道消息
新京报:每次发布会都会有不少敏感问题。万一有记者问起来,你是否已经作了相关的准备和口径?
傅莹:准备时肯定是要尽可能全面,事前也会与媒体人士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注。原则上讲,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应该有所回应。
同时,人大的新闻发布会是很严肃的平台,回答任何问题都不是为了炒作什么小道消息,而是准确传播大会的信息。
【履职感受】
为转型啃了不少大部头书“出名”是个负担
新京报:从外交部到人大外事委员会,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担任全国人代会发言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傅莹:在这个年龄转型,对我来讲难度是比较大的,一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在外交的领域,而现在的工作涉及内政的诸多领域,尤其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常有吃力感。为此啃了不少大部头的书,仍是一知半解。主要靠两年来参加大量的立法审议实践工作,努力尽快进入角色。
困难是挺多的,一不留神还会被当作“名人”娱乐了,甚至有人把自己的文章冠上我的名字在网上传播。“出名”是个负担。
【记者提问】
发言人需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任何问题
新京报:你怎么看发布会上外媒和国内媒体、以及中央媒体和都市报提问的区别和差异?你给这次的记者提问打多少分?给自己打多少分?
傅莹:我不善于量化评判,说不来多少分。感觉国内媒体了解国情,提问更有针对性,难度大一些。外媒对中国情况了解不深,有的还带有偏见,回答这类问题的难度在于分寸的把握。
无论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都代表了很大的公众群体,发言人需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任何问题,才能实现传播信息的目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王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