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跟着总书记探寻古籍里的生态文化·行动篇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从长江之畔到青藏高原,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遍神州大地。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行走在山水草木之间,探寻生态治理之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古代生态文化和文明演进中得出的深刻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话语铿锵、催人前行。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齐民要术》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

传统农业强调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生产活动。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涿州考察,中途临时下车,见到上个月刚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称赞“墒情不错”。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常德,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农事之道,“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南方不插五一秧”“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对农谚烂熟于心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抢抓农时的了解和重视。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清明前后,正是植树的好时节。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都有一项活动安排,就是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