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攻坚力:脱贫结硕果 万众奔小康

2017-12-31 11:13:4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全国共识别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基本摸清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信息。此后以每年12月31日为节点,各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动态调整,标注脱贫人口,建卡返贫人口。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数据精准度进一步提高。2017年2月,组织各地对2016年脱贫不实的问题开展自查自纠。6月份,组织各地完善动态管理,把已经稳定脱贫的贫困户标注出去,把符合条件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的人口纳入进来,确保应扶尽扶。

建档立卡在我国扶贫开发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户到人,第一次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第一次构建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出台“五个一批”政策举措提供了数据支撑。

紧接着是强化驻村帮扶。中央明确要求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2015年4月,按照因村派人原则,各地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干部驻村扶贫。驻村干部一般要任满两年。对干得好的予以表彰宣传、提拔使用,对不符合要求、不胜任工作的及时召回撤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实现驻村工作队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各地逐步完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严格选派条件,明确职责任务,建立管理制度,强化考核奖惩。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国共提拔工作业绩突出的第一书记1.2万名,召回调整不胜任的第一书记7200名。

摸清了谁是贫困人口,也有了驻村扶贫干部,如何实现精准脱贫呢?那就是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工作要求,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各地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动员全国千所技能培训学校为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提供培训就业服务;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实现贫困人口就近转移就业。截至2017年8月,已有481万贫困人口通过务工实现稳定就业。易地搬迁脱贫方面,国家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搬迁与产业、就业、公共服务同步规划,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9.6万人。教育脱贫方面,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