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善心汇"涉嫌特大传销案调查:揭开"假慈善"的面具

2017-07-28 23:07:2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静态收益是指会员按照平台指令,向陌生会员汇款,称为“布施”。这一环节完成一段时间后,平台会安排其他会员向此人汇款,称为“感恩受助”。会员可以选择“特困”“贫困”“小康”“富人”“德善”“大德”六个档次,“布施”金额从1000元至1000万元不等,收益率从5%至50%不等。动态收益则指的是会员发展下线后,可以拿到下线“布施”金额2%-6%的提成。

据警方调查,张天明所宣传的2000亩黄花梨基地,实际只有几百亩且还只是树苗;所谓的三亚槟榔谷260亩房地产开发用地,根本没有办理过用地手续;注册的公司中,大量只是空壳公司,没有实际业务。

按照其说法,系统内每个会员都能获取超过本金的收益,但是,“善心汇”以及会员没有能支撑这种高额收益的实体产业和正常的盈利模式,投入的资金没有产生增值,那么收益来自于哪里?

如今被警方抓获的张天明向记者揭晓了答案:“‘善心汇’要维持运转就是靠不断发展新会员,用后面加入的人的钱补给前面的人。”“善心汇”公司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用传销等手段吸纳资金,系统内用来支付回报和奖励的是源源不断补充进来的参与人的本金。

“这就是击鼓传花的骗局,一旦下线发展慢了,资金流入量小于支付量,资金链就会断裂,系统就会崩盘。”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今年5月前后,“善心汇”被湖南省公安、工商部门调查,系统运转受影响,张天明担心系统崩盘,煽动了大量会员前往湖南省政府非法聚集,甚至在大雨天把残疾人和老人安排在人群的最前面,严重扰乱了当地社会秩序。

“幸亏查处及时,否则受损的人更多。”不少参与人这样表示。截至今年6月1日,会员资金缺口达92亿余元,涉及会员230余万名。

扶贫幌子背后的敛财阴谋

“扶贫济困”“互助共生”,这是“善心汇”在发展会员时的口号,宣称所有的钱都用于扶贫和慈善。但实际上,除了“旧人吃新人”的资金循环,“善心汇”会员的大量资金以类似抽头的方式进入了张天明等人的私人腰包。

据负责技术维护的骨干成员黄某回忆,张天明诱导自己加入时,反复地说你有理想有抱负,要投入到扶贫中,说既能扶贫又能赚钱。在“善心汇”互助网络上,很多细节都有意跟扶贫慈善挂钩,比如把传销中的层级命名为“特困社区”“贫困社区”等等,还有诸如“功德主”“布施”“善心币”等各种命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