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华视点 > 中华视点最新评论 > 正文

纪录片年轻化要贴近更要引领

2018-06-19 09:35:22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然而,在“年轻化转型”的热潮之下,需要冷静思考的是,亲和接近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更不意味着低俗媚俗,纪录片创作仍要坚持自己的精神品格,坚持关注和干预现实的纪实传统,通过持续创新,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来引导和引领年轻观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需求。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医疗题材的《人间世》,乃至《生门》《河西走廊》等作品,它们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偏向,却依然能够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同喜爱,有的甚至能够进入院线获得创纪录的过亿元票房,可见消费固然能影响生产,但生产却具有创造和引领消费的强大力量。

纪录片创作者也要相信年轻观众的文化品位、思想接受力和审美判断力,对于真正优秀的作品,他们总会给予肯定和敬意。不论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优秀纪录片作品的走红,其实年轻观众一直是关键的“发现者”和“推手”。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他们也是意义的创造者。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国产纪录片在豆瓣上的整体评分远高于国产剧情片,可见年轻观众对于国产纪录片的精神品格是有着明确认知的,他们会看《吐槽大会》《欢乐喜剧人》而哈哈大笑,却也会对真正优秀的相对严肃的人文题材报以敬意,这一点,在《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朗读者》《表演者说》等节目中亦得到了验证。

总之,纪录片的“年轻化”的确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趋势性现象,但它们或许更多体现在市场策略以及局部的艺术策略上,决定纪录片价值的,永远是其对于历史意义的探寻,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社会病症的追问以及与千万普通人心灵的共鸣,这才是其超越年龄划分,作为纪录片的本体价值。

(作者:詹庆生,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键词:纪录片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