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蕴岭:客观认识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义、塑造与认定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如今,作为快速崛起的大国,无论国内国外,都给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以高度关注。总的来看,一个普遍的认定是,中国的发展是成功的。这个共识是确立中国正面形象,或者说是好形象的基础。各种民调结果也都验证了这点。比如,根据2017年的皮尤中心调查,在30多个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国家占一半以上。
中国的哲学、理念尤其注重“国家形象”。“好形象”首先是一个自我定位。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新型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与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对自己形象的定位与认知与一般国家不同。当然,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也是“另眼看待”,即对中国的定位与认知也与对其他国家不同。
国家形象是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复合体,具有二元性,甚至多元特征。也就是说,内外混合起来才可以形成一个全息图像。正因为如此,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外部的看法。不过,现实中让内外一致,或者大体一致难度很大,出于复杂的原因,内外的形象认定往往迥异。
外部认定,即他者的认知受各种因素影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需要对他者的身份、利益等做细分。不同的他者、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形象的认定会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国,作为霸权国家,最关注的是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对其构成的挑战,为此,官方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认定中国会改变国际体系,挑战美国地位等。再比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中国的出发点是推动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发展合作关系,很多国家对此表示欢迎,也有些国家不这样看,认定中国是扩大势力范围,获取自己的控制能力。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关注点、利益点与感受的差异,公民认知与政府官方认知也会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