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4年11月中日两国领导人会面,使中日关系从日方挑起的剑拔弩张状态转向缓和,开启了中日关系趋缓的进程。然而,两年多过去了,中日缓和的“质量”严重下降,预想的“走暖”变成了“走冷”,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故态复萌的趋势,其责任显然在于日本方面。
王毅外长在两会上说:“对中日关系而言,病根就在于日本当政者的对华认知出了问题。面对中国的发展,究竟是把中国当做朋友还是敌人?当做伙伴还是对手?”这两年多来,安倍政府出于其根深蒂固的右翼政治理念和政治基因,鼓吹“中国威胁论”和所谓“价值观外交”,紧跟美国牵制中国,其所作所为显然不是把中国当做朋友和伙伴,因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学者认为只要安倍不下台,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改善和“破局”。
但是,与中国为敌,显然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外务省官员小原雅博认为,“东亚的稳定和日本周边没有敌国”不仅是日本的“核心利益”之一,而且是日本的“核心利益”之首。这意味着,安倍“与中国为敌”的政策仅仅符合其个人和自民党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利益,是为实现修宪目标、做所谓“强大日本”梦之需要。
然而,安倍作为一国之相,不能不考虑到国家利益,不能不考虑到当前两国有名无实的“缓和”状态如果彻底逆转,后退到2014年11月以前那种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紧张危险状态,将可能对日本的经济、安全、海上运输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中日紧张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对中日关系实施分化战略的结果,美国一贯不愿看到中日走近,早在1972年就在中日之间埋下了钓鱼岛问题这颗离间中日关系的“政治地雷”,日本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最重要的战略棋子。然而,特朗普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止TPP,这使日本感到忧心忡忡:担忧失去TPP这个联美制华的重要抓手;担忧乞求美国军事保护可能被特朗普敲诈勒索;担忧中美经过一段磨合后达成发展“有建设性的关系”的共识,让日本再度遭到中美“越顶”成为“弃子”等等。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今后一两年日本如果无法一厢情愿地使TPP起死回生,转而重视有着巨大需求和广阔空间的“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日韩合作也是有可能的。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源于法文détente的“缓和”一词,往往专指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出现的缓和时期。当年美苏缓和仅仅是两国依据各自战略需要而实现的“持续紧张关系的松弛”,而非两国关系真正的“改善”乃至“友好”。
与当初美苏相比,中日之间虽然存在着历史宿怨,钓鱼岛领土主权的现实纷争等,然而作为至今仍存在着约3000亿美元的贸易关系(按国别排名,日本是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在环保、经济等领域存在着众多利益交汇点的邻国,中日虽然暂时(在安倍执政时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关系改善和“破局”,但促使安倍改变处处同中国对抗的错误政策,挽回几乎已有名无实的中日“缓和”使之持续下去,应该说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稳定的周边环境之需要。(作者是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