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华视点 > 正文

孙杨夺金牌,跟爱国没关系么

2016-08-09 15:39:18      参与评论()人

他们是爱孙杨,也是在收割孙杨

原标题:他们是爱孙杨,也是在收割孙杨

作者:王海涛来源:海涛评论

2016年的奥运开幕了。我对这类活动,已经没什么兴趣。

奥运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2008年8月8日那个闷热的晚上,因为不喜欢“集体活动”,尤其不喜欢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宏大叙事,我放弃了到鸟巢现场看开幕式的机会。

但我还是怀念那半个月的时光,那时处在半放假状态。为了迎接奥运,我在办公桌上放了一个电视,偶尔看看比赛。那个电视,多年没怎么再用过,如今还在办公桌上放着,上面应该还保留有2008年的灰尘。

奥运是什么,是GAME,是“竞赛”,终究是“游戏”。游戏做得足够大,就会设计出“崇高”感。

比如,获得前三名的选手们,登台领奖的时候,国旗会冉冉升起,于是,坐在看台上或电视前的观众,就会获得一种扬我国威的崇高感——那个运动员因为强大而得奖,他是我的同胞,他代表了同胞,他的强大,也是我们的强大。

这种所谓的崇高感,换个角度看,可能是一种虚荣。

我们那么希望中国的选手夺金,就是为了分享这种虚荣,分享这种“我也强大”的感觉。长期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人,易有这种“运动员强大便是国家强大”,“国家强大就是我强大”的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国家是崇尚集体主义的。集体主义有个特点,就是个人是渺小的,因而需要从集体那里获得力量。逻辑链条是这样的,孙杨是集体的一员,他获得的荣誉属于集体(国家),我也是集体(国家)的一员,所以,我能分享孙杨的荣誉。既然如此,我当然要维护孙杨,这是我的立场,为了这个立场,干出什么事情都是对的。

集体主义感情,在各个国家都会有,但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更甚一些。

总之,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看到一个中国选手获得金牌,你就会高兴。当你看到一个澳大利亚选手获得金牌,你不会高兴,甚至还可能生气。其实,这两个不同国籍的运动员在赛场上获得的具体的“名利”,你是一点点也“分享”不到的。但这种游戏体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你觉得你能够分享到比“名利”更高级的东西。

这个更高级的东西,是“民族自豪感”。有集体主义教育背景的你,会觉得国旗升起的那一刻,那个运动员“代表”了你,你从他头顶上的国旗那里,获得了扬我国威、与有荣焉的感觉。

同样,如果一个中国选手失利,你往往也会为他沮丧。所以,当孙杨在泳池里,落后于澳大利亚选手霍顿屈居亚军,相当多的中国人是很遗憾的。

当此“中国人民”遗憾之际,霍顿这家伙旧事重提,讽刺孙杨曾经因“服药”被禁赛,显然就涉嫌羞辱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觉得他讽刺的不仅是孙杨,还有所有中国人。于是,就有人组织翻墙,去国外的网站上要求霍顿道歉,以此表达对孙杨的爱和对孙杨的维护。

这种爱,当然是一种爱,但也是一种绑架,是强行分享别人荣辱的一种举动。这种爱,对于孙杨而言,可以是动力,但也可以是压力。会让他觉得,一旦错失金牌,就对不起祖国人民。这会让他在比赛过程中,不那么轻松。

本质上,赛场上竞赛的选手,是选手之间的对决。但是体育竞技这种以国家、地域选拔选手的设计,将选手与国家捆绑在一起,确实是很成功的一种设计(以至于中国足球那么烂,但永远不担心没有粉丝)。

可是,一个运动员的一块金牌,真的跟“国家、民族、爱国”有关么?本来,我觉得是无关的;本来,我觉得奥运赛场上奏国歌、升国旗只是一种商业设计。但我错了。当足够多的人觉得这事儿事关“国家荣誉”,那它就事关“国家荣誉”了。就像,当足够多的中国人觉得某一块土地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那它就是中国的了。为了捍卫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我们做出什么事情来,都是对的,甚至是崇高的。

以至于,有人说,不管孙杨服药是真是假,都要无条件支持孙杨,因为他是我们国家的人。也就是说,事关集体和国家,立场比事实更重要。这不仅因为立场,会生出集体感、崇高感,还因为选择立场是极为容易的,而搞清事实是相对困难的,甚至那个事实可能会令人尴尬。既然可以轻易地崇高,何必费劲地面对可能会发生的尴尬。

但是,有些尴尬,终将会在某个时刻不期而至。

2016年7月18日夜,河北井陘县发生强降雨。官方通报称,全县33万人口有超过20万受灾,死亡38人,失踪33人。

这个县有一个村庄,冶里村,村里有两个残疾人,一个是无臂的贾文其,一个是失明的贾海霞。两人合伙做事,一个给另一个人眼睛,一个给另一个人臂膀。2001年,二人承包了村旁河滩的荒地,种树。经过多年的努力,荒滩披上了绿荫。

近15年来,他们大约在河滩上种了1万棵树。两个残疾老人的事儿,太有故事性,被媒体发掘了出来,感动了很多人。他们互相搀扶,一起种树的照片在网上流传,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坚韧不拔的赞歌。在治理雾霾、环保话题广受关注的今天,两个老人种树的故事,正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绝佳题材。

于是,两个本来默默无闻无人帮忙的老人,成了明星,乡里,县里,市里,省里都注意到了他们。领导来慰问了他们,夸赞了他们。河滩上的那片绿荫,由此成了一片“意义重大”的绿荫,两个老人种树就成了一种崇高的行为,两个人成了“感动河北”的人物。当他们被塑造成身残志坚植树绿化的典型,面对领导,面对媒体,他们逐渐学会了“说点冠冕堂皇的话”。

这事儿本质上是这样的——两个残疾人,因为付出了罕见的努力,从而取得了罕见的“成绩”,因而被集体看中并“收割”了——官方把他们的故事赋予了崇高的意义,从而把他们的成绩看作是集体的成绩。

赋予,是为了分享,赋予,也是绑架。官方把他们俩高高地举起,赋予他们很多意义,然后感动“河北”,“河北人民”便一起分享了这份荣誉和崇高。把这个神话维持下去,“河北人民”就能够持续分享这份儿光荣。为了分享这个荣誉,官方希望他们保持这个荣誉,所以,河滩上的那一片绿荫就不方便砍掉换钱了。

但是,他们并不讳言对记者说,他们最想收获的不是感动、崇高和赞美,而是钱,他们曾把每棵树换算成100元,1万棵树,就是100万,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他们近15年的汗水。但是,既然已经崇高,已经感动河北人民,怎么能砍树卖钱呢?

两个老人,就这么崇高着纠结着,直到2016年7月18日夜那场夺去数十条人命的大雨袭来。大雨导致河水暴涨,猛烈滴冲刷着那片绿树成荫的河滩,冲刷着那片记录着两个老人汗水和崇高的河滩。

第二天早上,1万棵树,基本上没了。

两个老人很后悔。他们的记忆里,这条河道,1966年发过大水,1999年发过大水。这一次,是2016年。这次大水带走了他们被强加的荣誉,带走了它们无数的汗水,带走了他们梦想的100万。

他们终究发现,他们就是两个普通的残疾人。他们哪里是坚强,他们哪里是崇高,他们只是生活所迫想要互相扶持合伙挣点钱。但是,由于他们的故事,适合被塑造成“崇高”的事情,

你是不是觉得,两个老人就像代表“河北人民”获得金牌的冠军?但他们终究被这虚幻点崇高和冠冕堂皇给耽误了。

是的,有一些崇高是虚假的——经过一场洗劫之后,两个老人更认可了这个道理。他们说,会继续在河滩上种树,五六年之后就卖树。

种树的人,是为自己挣钱种树;拼金牌的人,是为自己的名利拼搏。这其实挺好的。作为围观者,不要用集体主义去收割别人的“个人成功”,也不必用集体主义去捍卫别人的“个人挫折”。别人的成功是别人的,不要用爱的名义去霸占或分享。你的成功就是你的,不要因为别人把你高举,就觉得自己是集体的骄傲——洪水过后,没有人再记得你。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