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卫星,“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同样由长三甲火箭发射。
执行任务:
进行高精度的探测、勘测月面情况,为“嫦娥三号”的软着陆做准备;
特点优势:
一次可以测5个点的高程数据,较“嫦娥一号”一次测1个点有很大提高。与此同时,“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0米,并将在距月球约100公里的轨道上绕月运行;
抵月时间:
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进入工作轨道,而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相比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要求更大,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
人类探月热潮
第一次探月热潮: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进行过探月竞赛,两国先后向月球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还在1969年首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在1972年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探月一度有所降温。

第二次探月热潮:
参与的国家更多,达到十几个国家,主要目的是占有和利用月球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人类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受月球丰富资源的吸引,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
2003年9月,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顺利升空,并在完成观测使命后,于2006年9月成功撞击月球。
2007年9月,日本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发射升空。它取得多项成果,包括描绘出世界首幅高精确度月球全球地形图;发现月海底部存在弯曲的层状构造;发现月球表面正面和背面重力存在差异等。
2007年10月,中国“嫦娥一号”卫星踏上“奔月”旅程,并在一年多后成功撞月。
2008年7月,美国、印度、韩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联合探月协议,共同发起了名为“国际月球网络”的探月活动,计划逐步在月球上建立数个科学站。航天大国俄罗斯也制定了本国的月球探测计划。
2008年10月,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它利用携带的各种仪器收集月球地理结构、化学构成及矿藏等数据,并收集月球地理数据以绘制高精度的三维月球地图。
2009年6月18日美国两个月球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美国“重返月球”战略计划的大幕。
更多新闻
嫦娥二号六大创新
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将实现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一是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而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效率更高。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做到。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要求更大,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

二是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嫦娥二号任务飞行测控将首次验证我国新建的X频段深空测控体制。相比嫦娥一号任务中使用的S频段卫星测控网,X频段无线电传输信号频率更高,远距离测控通信效果更好。

三是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相比嫦娥一号在距月面200公里处被月球捕获,嫦娥二号将在距月面100公里处进行制动,飞行速度更快,轨道更低,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不均匀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大大提高了对卫星制动控制精度的要求。

四是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嫦娥二号要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测试将飞行轨道由100公里圆轨道调整为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椭圆轨道的能力。

五是试验全新的着陆相机,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高。嫦娥二号增加配置了降落相机,以检验对月成像能力,为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做准备。数据传输速率也由嫦娥一号的3兆每秒翻倍为6兆每秒,还将进行12兆每秒的传播速率试验。

六是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为120米。而嫦娥二号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轨道的近月点处,将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