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者

诺贝尔奖的种族歧视:至少5个日本人“被剥夺”荣誉(1)

海外探客 2016-10-04 22:10:02

“海外探客”发现,提起诺贝尔奖,国人往往有一种耿耿于怀荡漾心头。网上流传很多说法,探客看到的就有:鲁迅先生为刺激和唤醒国人而拒绝诺奖;老舍先生在即将获得诺奖前自杀身亡;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因为坚持必须集体获奖而与诺奖失之交臂;沈从文先生在被评选为诺贝儿文学奖得主后,瑞典方面打电话给中国的官员,官员们回答“不知道沈从文是谁”;评委们不看好巴金先生的作品,因为翻译太差……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总之,这些说法肯定起到了一种作用:成为网民情绪宣泄的出口。

当然,比较靠谱的正能量就是对西南联大的赞颂,毕竟在世界绝无仅有的极端困苦中,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了精炼,只差最后的淬火,这是值得骄傲的。而很多网民视而不见或者不愿多提的是,中国籍第一位正八经的诺奖得主是台湾省人李远哲,他于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当时他是美国人,不过1994年又放弃美籍,因此成了珍贵的“独苗”。不过纵观李远哲的经历,不得不说,他实际是日本教育体系与美国科研系统“生产”出来的成果。李远哲生于日据时代,本科毕业于台大,在台湾清华大学拿了硕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获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从事科研。探客注意到的重点是,李远哲从小学到本科的教育背景都是日式的。

日式教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就在昨天(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对细胞自噬机制的贡献,探客和普通网友一样,对这种成就的直观认识只有一个——攻克癌症。截止目前,已有25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另有2名美籍日裔获奖),基本与美欧以色列四足鼎力。日本当之无愧是亚洲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承认这个事实毕竟比较苦涩,尽管莫言和屠呦呦的获奖让中国大陆实现“从无到有”,但与日本相比,还是没法相比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刺耳。若想战胜对手,就必须仔细认真地研究对手,这是日本人用枪炮教会国人的。探客觉得,有很多学者、智识分子、政治家和网友都总结得非常好,也很全面,探客只补充一点,就是面对偏见与不公时的反应决定一个国家的高度。这需要平时学校中进行“逆境教育”,可惜在重点培养奴性与积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体系里,“逆境教育”往往只属于排名靠后的学生们,他们面对30分的数学与40分的化学,总会产生出“我又偏科了”的错觉,他们可能成为优秀的创业者和老板,却无法成为精英科学家。

探客觉得日本很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韧性十足。诺贝尔奖对日本人来说充满了苦涩,却无法消减日本人追求科学的动力,日本人在逆境中顽强进击,可怕可畏而又可敬。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第一次实现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奇迹,即使是日本妓女在海外的地位都比中国堂堂正正的知识分子地位高,但在科学的殿堂里,日本却饱受“侮辱”。

被称为“医学界福泽谕吉”的北里柴三郎与德国人贝林一起成功实现世界上最初的破伤风病菌的纯粹培养,而且一同撰写了论文,但1901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只有贝林一人。1926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菲比格依靠的是诱发癌症的错误学说,而真理在握的山极胜三郎、市川厚一曾4次获得提名,评委却铁了心就是不给你颁奖,“欺负你又怎么样!”1929年,赤裸裸的欺负又来了,世界最初成功提取硫胺的铃木梅太郎就因为德文翻译没有标榜“世界首例”,与化学奖擦肩而过。美国人登月那一年,“夸克之父”盖尔曼独享物理学奖,贡献巨大的西岛和彦却成为他的影子。30年前,由于评委看不懂日文,大泽映二就这么被有意无意忽略了。不明不白地当了无名英雄的,还有饭岛澄男、户冢洋二、增井祯夫等等。可以说,日本人拿次诺奖,除了硬家伙,还要看运气。

关注我们

中华网"世界观"自媒体平台竭诚欢迎您的加入!

邮箱申请: cpyy@bj.china.com

联系电话: 010-52598588-8687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