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者

受过高等教育的瑞士人为何排斥德国人?

海外探客 2016-05-25 11:24:56

有这么一部影片,讲的是在纳粹肆意横行的年代,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情。这时,德国纳粹吞并奥地利,上校拒绝当帮凶,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到中立国瑞士。对,这就是《音乐之声》,而“雪绒花”也温暖了几代人。蓝天、碧野、鲜花,这是自由的瑞士在欢迎投奔而来的德国人。但是现在形势却发生了逆转,曾经正义、开放且好客的瑞士人,恨不得与德国隔离开来,最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为什么呢?

受过高等教育的瑞士人为何排斥德国人?


很多朋友都知道,瑞士一共分成4个语区,分别是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语。其中,可能就属德语区最为广阔和富庶,看看德语区分布的城市:卢塞恩、苏黎世、因特拉肯、圣加仑、温特图尔、伯尔尼、比尔、巴塞尔,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德语区,就没有瑞士这个国家了。而问题可能就恰恰出在这里。

众所周知,瑞士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但为了满足劳工市场的需求,向周边国家打开大门,招募劳工。最早来瑞士打工的人是意大利人,后来涌入大批巴尔干国家的劳工,现在各行各业的德国人也来到瑞士。

最开始瑞士人排斥意大利人,然后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现在是德国人。为什么来到瑞士的移民会引起瑞士人的反感,以下是社会科学工作者Marc Helbling对这问题的回答。

问:Herr Helbling,在您的调查中,您提到了在瑞士存在一种所谓的“德国人恐慌症”,为什么瑞士人感到受到德国移民的威胁?

Marc Helbling:在移民研究工作中,我们又发现瑞士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受威胁的情绪,因为在短时间内德国人的数量在飞速增长。1990年期间,大批德国人涌入瑞士,因为瑞士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工。2002年出台的双边协议又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邻国公民进入瑞士的程序。自2005年起,德国人在人数上成为继意大利、塞尔维亚/黑山和葡萄牙之后的第四大移民人群。

问:瑞士人担心会逐渐被“德国化”?

M.H.:从某种角度来讲是这样的。比如说在苏黎世,瑞士人对德国人的反感最大,因为在那个城市中德国人已经成为最大移民群体。从移民研究的角度,可以将其称为“苏黎世现象”。如果去问一个瑞士法语区人或者伯尔尼人对德国人的态度,他们都不会象苏黎世人这样反感。

问:提起德国人瑞士人总是会流露出很大的不满情绪,难道移民数量是唯一的原因?

M.H.:不光是这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自经济层面。与传统的移民相比:以前的移民都是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连德语都不会讲,只能从事些低工资工作的人;而德国人不同,他们应征的都是些“档次较高”的工作。典型的德国移民一般拥有高等教育文凭,比如医生、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者或者电脑人员。瑞士人与德国人成为一个狭小劳工市场内的竞争对手。因此在受过高等教育瑞士人中产生了对德国人的排斥情绪。这是我们在历来的移民史中未曾见过的一种陌生现象。一直以来存在着这种说法: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会排外。

问:在您的调查中,德国人的不受欢迎程度在前南斯拉夫、阿拉伯和土耳其人之后,名列第四。为什么德国人在瑞士不受欢迎?

M.H.:德国人比其他西欧人更不受欢迎,令我感到吃惊。一般情况下,来自陌生文化的移民容易受到排斥,而德国不应该属于这一群体。

然而,瑞士人的确认为德国人的文化比意大利人或法国人的文化与瑞士的差异更大。这是因为瑞士和德国文化之间的一点小差异就会带来很大的后果。

就拿语言来说,瑞士德语和标准德语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对于瑞士人来说,讲瑞士德语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谁讲标准德语,就自动被归为外来者。

问:许多瑞士人还对讲标准德语的人在潜意识中有种“怠慢情结”?

M.H.:是,瑞士人不善于用标准德语进行雄辩、语速也比德国人低,更增添了瑞士人的排斥感。但是还有一些小事情引来的结果却不小,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德国人比瑞士人表现得主动和直接,这也令瑞士人反感,因此德国人被冠以“有攻击性”的恶名。而瑞士人对一向被称为“太吵”的荷兰人,却没有这么反感。

问:在1950和1960年间,瑞士出现了许多敌对意大利移民的宣传广告,而现在意大利人在瑞士受到喜爱和尊重。会不会有一天这样的转变也会发生在德国人身上?

M.H.:很有可能会这样,在移民研究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这解决不了现在发生在德国人身上的被敌对问题。种族主义一定要严肃对待和清除。对于瑞士来说,现在不能将这一领域完全交由瑞士人民党控制,因为这个党派最善于宣扬排外情绪。但是在很多政治论坛上,比如尖塔动议讨论中,我几乎听不到其他党派的声音。

以上就是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其实朋友们都明白,“排外”是一种极端主义思想,在基本同文同种的人群之间产生这种情绪,意味着有些问题已经比较严峻。可能只有互相包容与理解才能融化误会吧。在这里,某国首都充满暗示性的口号或许适用: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希望瑞士人和德国人共勉!

关注我们

中华网"世界观"自媒体平台竭诚欢迎您的加入!

邮箱申请: cpyy@bj.china.com

联系电话: 010-52598588-8687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