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者

医改如何趟过深水区?新加坡“3P模式”可供借鉴

海外探客 2016-05-24 17:56:03

不得不说,在春节前,一个女孩怒斥号贩子的视频在一定程度上给两会设定了“议程”,医改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在面对记者提问时,坦言“我女儿带我外孙去儿童医院看病,用了4个小时也挂不上号,我女儿都哭了。”

当今的中国,医疗费过高、医保待遇不公、因病致贫、医患矛盾等不断折磨着公众,医疗改革有理由也必须进入深水区。而目前的困境是:病人有怒气,医生很委屈。主要原因在于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产生严重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院没有人去看病,没有很公正的医疗卫生环境。

医改如何趟过深水区?新加坡“3P模式”可供借鉴

在网上,很多人倡议应该实行全民医保,政府增加投入将这块花费全部包下来,并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政府有这样的财力。但事实是,在中国不宜、也不可能做到全国十几亿人都享受同样水平的医疗保险。即使是发达如新加坡,也办不到这一点。早在独立之初,新加坡就按照英国的福利模式确立了自己的免费医保制度,由政府支付社会医疗费用。但这种由“政府大包干”所滋生出来的大锅饭心态,使医疗卫生支出就像是无底洞,政府不堪重负,医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于是,新加坡从1984年开始进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在新加坡,医疗储蓄是一个全国性的、强制性参加的储蓄计划,帮助个人储蓄,以用于支付住院费用。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包括个体业主,都需要按法律要求参加医疗储蓄。为了补充医疗储蓄方案,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开始了医疗保护方案。医疗保护是一项基本的、低费用、大病保险计划。医疗基金是新加坡政府为帮助贫困的新加坡人支付医疗保险费用而特别建立的一种捐赠的基金,始于1993年。它保障了所有的新加坡人,无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将能得到良好的、基本的医疗保健。

尽管政府医疗保健的支出总额只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但医疗保健系统高效而完善。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世界卫生系统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6位。新加坡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较好地兼顾了医疗的公平与效率。这主要归功于资金运用效率和社区卫生方面取得的成果。政府定期调整政策,积极规范“国内的供应和医疗服务价格”,以控制成本。

事实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所谓成功国家的经验也只能当做参考,以期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目前中国医改的方向已经确定,就是要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可行的、可持续的、可及的、有效的公平的医疗保障。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在筹资模式方面,意见也归于统一,还是以政府筹资为主、个人缴费为辅的基本思路,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最主要的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如何进行改革,这才是医改的深水区。医疗机构拥堵、医疗资源分配“倒三角”是其中最尖锐的矛盾。正是这两个矛盾塑造了老百姓的就医行为,产生医患矛盾和号贩子等久久不能根除的问题。因此改革的攻坚点就在于,就是如何通过改革,把医疗服务资源进行重组和再配置,不要再以医院作为中心来配置所有的资源,而是根据医疗需求的分布来配置资源。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向新加坡学习,方向就是“强基层”,包括硬件和人员资源向社区转移。新加坡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不设准入门槛,除了政府办医以外,还鼓励私人和社会团体出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新加坡各类医院并存,有政府兴办的公立医院,也有私人或社会资本出资兴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医院,还有社会人士或慈善机构资助的社区医院和慈善医院,社区医院和慈善医院为公立医院。这些医院之间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新加坡医疗卫生服务是由政府、私人或者社会资本,社会人士或慈善机构三方不同性质的群体负责提供的,形成了医疗服务提供的“3P模式”。

新加坡基本医疗服务由公立的联合诊所和开业医生私人诊所提供,并实施初级诊疗制度,在需要的情况下由全科医生转诊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新加坡有18个联合诊所和2400个开业医生私人诊所。18个联合诊所为一站式医疗服务中心,是2400个开业医生私人诊所的补充,只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20%。开业医生私人诊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80%的基本医疗服务。在医疗服务递送体系方面,实行严格的双向转诊制度,除急重症疾病外,患者首先要到社区医院,一般路程在10分钟以内,对于超出社区诊疗能力的患者,将被转入医院进行诊疗,患者在大医院经过治疗后,将被转入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中国从这里可以得到经验就是,若想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必须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让他们安心地在公立医院和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里工作。这也是解放医生的一个手段。让公立医院更多集中在社会办医可能很难有效完成任务的领域,剩下的尽可能开放给社会力量,让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投融资手段,以及社会捐赠、慈善等方式,在基层举办各种社会诊所,让社会力量结合广大医务人员走出大医院,在社区发展起来,为广大居民提供全科门诊服务。

对国民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开并促进竞争、实行严格的分级诊疗等等建议和措施都在中国不同程度出现过,但又悄悄熄灭。“十三五”将有关健康的发展目标定义为“健康中国”,现在距离这个目标仅有不到5年时间。政府要管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医疗,但是多元性的、高端的服务要开放市场,要让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办医,让民营医院甚至外资进入到市场里来,把这块蛋糕做大,而不是这一块小蛋糕用计划经济来分配。这也许才是当务之急。

关注我们

中华网"世界观"自媒体平台竭诚欢迎您的加入!

邮箱申请: cpyy@bj.china.com

联系电话: 010-52598588-8687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