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作者

印度人有一套分辨种姓的“技能”

海外探客 2016-05-24 10:19:30

就在不久前,印度再次爆发“种姓冲突”。“贾特人”示威者在2月21日破坏了首都的供水设施,并切断一条运河,导致新德里月1600万人陷入危机。印度政府出动军队进行镇压,导致数百人死伤。

印度人有一套分辨种姓的“技能”

种姓在印度是一个略带禁忌的话题。如果你和印度人谈种姓话题,好多人会回答你种姓制度已经消亡,但也有印度学者认为,某种程度上种姓制度可以说是印度社会的核心,在当今,印度人的身份证上,虽然不会标明其种姓阶层,但在生活中,印度人自有一套分辨种姓的“技能”。

靠婚姻和职业来分辨

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是自千年前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为了显示自己尊贵种族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虽然已从宪法中废除,但种姓制度在印度仍然盛行。基本上和不熟悉的印度人谈种姓是不礼貌的,对方会很敏感,但也有一些高种姓即使你没提到这个话题,他也会骄傲的主动告诉你“我的家族属于婆罗门”,或者“我的姓氏属于刹帝利”发展到现在印度的每个种姓又划分为N多个亚种姓,目前印度共有4000多亚种姓。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印度的种姓不仅是等级的标志,它影响到印度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种姓内部婚配,一般人们只会在同种姓中寻找配偶,一些严格的教徒甚至在必须要求对方是相同亚种姓,印度男人可以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人为妻(称为顺婚,是男性特权),而女人却不能嫁给比自己低种姓的男人(这是逆婚),这种情况将有有辱家族门风的大事,此女将被开除出自己的种姓,她的孩子也将会沦为贱民,为人欺辱。

除了内部婚配,印度教徒还必须从事自己种姓所规定的职业,而不能自由求职,不能从事比自己种姓低,或者高的职业,也许你会说这职业和种姓有什么关系,谁能看出来呢?其实不然,在印度教内部有些严格的规定,比如一个人经营一个小工艺品店铺,那他十有八九是吠舍种姓,种姓和姓名也有直接关系,如果这个人的姓氏是“古普塔”那他200%是吠舍,如果一个人是寺庙的祭祀,那绝对是婆罗门跑不了!当然也有家庭破败的婆罗门从事低等的工作比如厨师,因为婆罗门做的饭菜所有种姓都可以吃,而低种姓做的饭,高种姓是绝对不能吃的,也有发迹的低种姓受了教育踏上仕途的,但毕竟是极少数。

以貌取人不靠谱

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从高到低排列的四大种姓,还有一些人的种姓是属于排不上序列的贱民阶层,被称为达利特。追根溯源,种姓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姓等等。

如今,仅仅靠印度人的肤色或职业来判断其种姓,并不靠谱。举个例子,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肤色比较白的,而且贵为国家元首,怎么也得是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吧?错!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亚种姓,绝对的低种姓弱势群体。印度有一位著名的歌手叫汉斯·拉吉·汉斯,一头魅力十足微显金色的长卷发,皮肤白皙得如同欧洲人,然而他却是一名达利特。

鞋子提在手里的是达利特

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高种姓人群素食者较多,而低种姓人群非素食者更多些。富裕的婆罗门一般也不会大吃大喝,他们的饮食倾向于清淡和新鲜,喜欢食用当时当季新鲜的蔬果和粮食。记者曾经在印度某著名高校的校长家与他共进午餐,这一餐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完全不似外面餐馆的印餐,这个婆罗门家庭提供的餐食非常清淡健康,连咖喱的味道也很清新而非一味的辛辣,可以说非常符合我国养生餐的标准。反之,一些贫穷的达利特家庭因为经济的原因,餐食中菜量较小且口味偏重。另外,在印度酗酒的人群中,低种姓的人偏多,这大概与他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承受较多社会压力有关。

在现代都市,很难单纯从衣着上辨别婆罗门和达利特。在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或在过去,达利特在穿戴上还是会受一些歧视。比如达利特在古时候被要求出门时随身携带一个袋子,这袋子的用途是装他们自己的排泄物,怕他们的排泄物污染了村里的土地。另外,当初达利特如果白天出行要带着一个铃铛,提前摇铃提醒人们躲避,因为根据教规,高种姓的人即使不接触达利特,仅仅看到他们也是一种污染。所以,达利特往往倾向于把自己更多地包裹在衣服中,尽量少暴露脸和身体。

即使在今天,在一些乡村如果你看到有人走路或骑车的时候鞋子不是穿在脚上而是提在手里,那他/她一定是达利特。因为按照规定,达利特在经过高种姓人群居住区的时候,必须赤足,不得穿鞋。

从人们的神态上也能看出一些种姓阶层的端倪。高种姓的人们一般比较自信,相遇时会坦然直视你的眼睛;而达利特往往会比较自卑和羞涩,眼神闪烁四顾或旁顾盯着地面。就拿照相来说吧,记者发现遇到的多数印度人都很喜欢你给他/她照相。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在公园拍照的时候,有的女孩非常开朗大方,摆出各种姿态让你拍个够;而一个躲在墙角衣着破旧的女子则在镜头对准她的时候拉起围巾遮住脸。

从人们的语言谈吐中并不能绝对地分出种姓高低,但也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高种姓的人接受良好教育的几率较高,往往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达利特中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很少,多数不会讲英语,只能用当地语言来沟通。

“隐姓埋名”淡化种姓痕迹

一般认为,种姓制度是基于印度教的教义创立的,只存在于占印度人口80%多的印度教徒中,包括许多印度人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经过调研记者发现,种姓制度千百年来早已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印度的锡克教徒、穆斯林,甚至天主教徒中,尽管他们的教义提倡人人平等,但种姓差异甚至种姓歧视依然存在。一位印度穆斯林非常巧妙地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伊斯兰教没有种姓之分,但印度穆斯林有”。

一般来说,知道了一个印度人的姓氏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职业、相貌、口音等,基本可以判断出其种姓。但是从姓氏推断种姓并不保险,印度也有底层种姓印度教徒举家皈依其他宗教,甚至全家改姓的特例。在工作场合,人们会有意识淡化种姓痕迹,一些相对较低种姓的人喜欢采取一些“隐姓埋名”的小手段,比如统统自称“库马尔”。记者曾打电话到印度外交部找一位工作人员库马尔。电话那头传来笑声,说:“我们办公室有十几位库马尔,您找哪位?”

探客认为,这种分辨种姓的所谓“技能”,不要也罢。人人生而平等,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本身就是野蛮且不文明的象征。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公开在阳光之下的不平等,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可以揭竿而起,有的放矢,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种姓制度”是隐形的,譬如家里有权势,就可以肆意辱骂威胁导游、民工等弱势群体。事实上,以权势、财富来区分的隐形“种姓制度”,其邪恶与不义更甚于公开的种姓制度。

关注我们

中华网"世界观"自媒体平台竭诚欢迎您的加入!

邮箱申请: cpyy@bj.china.com

联系电话: 010-52598588-8687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