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充分发挥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作者:张丽君、于倩(均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发展为一种趋势。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政府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新变化而提出的倡议,旨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由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朱鹮》亮相纽约林肯中心。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它用文化将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减少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从而为沿线各国长期的合作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还是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中华文化蕴含的包容、合作、求同存异的思想,对“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至关重要。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创新有效转化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输出我们的文化产品,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往来合作,推动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夯实“一带一路”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可以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友谊,进而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最有效、最受欢迎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边境地区23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近一半,其中有30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同一民族毗邻而居。这不仅为中国对外交流提供便利,也是全面对外开放、民心相通的优势所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